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如陆玑《草木虫鱼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聂春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相似文献
3.
聂春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83-85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相似文献
4.
汉代对《诗经》的研究继承了先秦研究《诗经》的成果,同时也注入了汉儒对于《诗经》的独特思想和汉代的时代特色。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先秦与汉代在说《诗》态度、对《诗经》社会作用认识、对《诗经》政治作用认识、对《诗经》历史性认识等各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6.
汉代《诗》学是我国《诗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已在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叙述方式多是纪传体式的,对汉代《诗》学进行编年体式研究的著作还暂告阙如。由于编年体研究与纪传体研究相比具有"事实的陈述先于评价分析,客观的呈现先于价值判断"的特点,因此对汉代《诗》学这一失传较早,存留材料零散的研究对象来说编年体式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诗经》和汉代诗歌中的婚恋诗有许多共性,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珠玉。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必然会产生差异。本文试图从主题到形式等角度,对此作一比较,并探索婚恋诗从诗经时代到乐府时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金前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3
汉赋题材以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为主。汉赋取材的这种特点,明显打上了汉代《诗》学的烙印,体现了与汉代《诗经》学的深切关联,是汉代《诗经》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房瑞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82-85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10.
金前文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5-29
汉赋在写作技法上,表现出夸饰、用史、杂说、谶纬衍文和模拟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明显地打上了汉代《诗》学的烙印,体现着与汉代《诗经》学的深切关联,是汉代《诗经》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逯钦立遗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堪称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但难免存在疏漏。以先秦诗为例,错误类型大致有十一类: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歌辞校文错误、歌辞参校文献版本不明、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概括有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征引文献时代较晚、句读不当。 相似文献
12.
龙向洋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15-18
以“诗”证《诗》是《诗经》评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后代诗歌与《诗经》诗篇进行比较或印证。它不仅用于解释诗义,分析诗歌风格,还从诗歌的历史发展的视角寻找《诗经》与后代诗歌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易于评点者传达其审美感受,还可指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汉四家《诗经》学在经文用字和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上有差别,但要旨并无不同。它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围绕“礼”,具体阐发了儒家关于夫妇、父子、君臣等的等级伦常思想及乐的功用。 相似文献
14.
梁锡锋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2001,21(2):1-7
《诗经》学从汉初的压抑中奋起、文、景时期、积极进取,逼黄老思想退位;武、昭、宣时期,屈居于《春秋公羊》学之下,仅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之一;元、成、哀、平时期,成为治国主导思想;进入东汉以后,又让位于《孝经》,渐渐远离政治中心,就《诗经》学内部来说,文、景、武、昭、宣时期,《鲁诗》学盛行;元、成、哀、平时期,《齐诗》学超乎其上,东汉《毛诗》学兴盛,《韩诗》学亦稍有起色。《诗经》学作为上层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远近,决定于它满足社会需要和统治需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杨伟旗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47-49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乃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遗著,本书先秦诗部分尚存在一些疏漏,有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概括有误等若干情况,拈出几例试作考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以归隐为题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为后代这类题材的作品奠定了原型。到了汉代,隐逸诗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出现,成为汉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驳杂的,已不像《诗经》隐逸诗那样纯净,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汉代隐逸诗有的沿袭《诗经》四言体,有的则采用长短不齐的句式,在诗体上有所突破。不过,从艺术成就方面衡量,汉代隐逸诗远远低于《诗经》同类作品,缺少那种深远的意境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董治安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5):10-15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令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令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龙文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5)
《盐铁论》引诗用诗约75次,以《雅》、《颂》为主,体现了昭宣时期《诗经》解读对美刺时政的重视,具有鲜明的经世治国目的。《盐铁论》所据诗说以齐、鲁、韩三家为主,可能兼有《毛诗》,可见昭宣时期的《诗经》传授与武帝时期一样,仍以三家诗为主流,但当时士人对《毛诗》也有接受。《盐铁论》中论辩双方不主一家诗说,王先谦以《盐铁论》证《齐诗》义,阮元以《盐铁论》证《鲁诗》义,这类观点宜予矫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