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正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1):27-29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道德修养的内容、目的、方法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文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有一个思想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肯定人的生活是理性的生活、人的生活需要对生活的\"觉解\",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这个观念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人们的生活确实需要理性地思考。这样的思考,既有益于人们编织合理的生活蓝图,也能够帮助人们获取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析朱熹道德修养论及其蕴涵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秋菊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2(3):92-95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奉"天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依此来伸张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权威性,由此来引导人们认识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朱熹的道德修养论规定的人生的终极轨迹和尽命目标,是追求"天理",扩充"良知",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朱熹也反复强调,在通往圣贤的大道上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人们锻炼坚强的意志,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在论证自己道德修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过程中,朱熹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理论,其中的很多成果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程梅花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正> 儒学自孔孟创立到明末,几经兴衰,然而它却在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它不仅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意识之中,而且广为世界许多国家和思想家推崇。这表明儒学必有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为古今中外所共赏共求。本文即通过对刘宗周意本论思想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展示其中蕴含的儒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西方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西方伦理学思想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幸福论代表人物。他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于"幸福的来源","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随着我国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再是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于以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国民幸福最大化。因此,研究德谟克利特唯物主义幸福论的合理内核,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田炳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9):28-41
朱子哲学的“知觉”概念有三个含义:其一是心之用,其二是性之用,其三是与性对立的知觉运动。以金昌协为代表的韩国洛学重视朱子的第一个观点,强调知觉是独立于性的心之活动;以韩元震为代表的韩国湖学重视朱子的第二个观点,强调知觉是性的呈现;而韩末大儒田愚则注意到的是朱子的第三个观点,集中讨论了知觉的功用及其限制。韩国儒学的心性论辩,从朱子的知觉论中能找到一个梳理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张俊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2-54
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强调人民拥有主权,拥有国家权力。他的这种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一项神圣权利,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卢梭认为,公意总是正确的,并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宗旨,主权与治权必须分开,强调政府只是人民的代理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是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石,又是极权暴政与专制主义的温床,卢梭把洛克的分权理论推翻,却没有找到现实的人民主权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道家人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人本身的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在这样一个人似乎可以主宰一切的时代,人如何来主宰自己?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是否正常?有没有带有现代特征的病症?这是每一个既关心自己也关心整个人类的人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以为,人类如何治理自身,如何使自己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是一件现代化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事情。要干好这件事情,没有历史的经验,没有古代的智慧作为借鉴和指导是不行的。中国的道家学派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批判精神的哲学派别。他们关于人的理论,对于今天尤其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提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实现了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政府论是他的整个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卢梭的"公意"理论及"主权在民"学说建立的"政府团体",是凭主权者而存在,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政府只不过是借助人民的力量,按照人民的意志行动而已。因此,这对我国当前及今后所致力建设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香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1):88-91
大师论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尊师重道思想,二是对蔡元培、罗家伦“教授治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经历。梅贻琦大师论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倡导人师与经师的和谐统一,对探索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梅叶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14-16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党群关系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本文围绕着密切党群关系论的指导原则、重要保证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论述,力求把握和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85-88
李重华的诗歌声韵论具有与前人不同的显著特点,一是认为诗情与诗音密切相关,提出悲喜之情随音以出之论,从审美感情的角度强调音韵声律之重要。二是提出识诗必先识音之论,认为诗之艺术效果与音节密切相关,因而读者必须善于识音。李重华的诗歌声韵论突破了沈约、刘勰、钟嵘等人的诗韵观,不但推进了古代诗歌声韵论的发展和深化,而且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创造教育,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创造教育.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功达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1)
先秦儒学是指由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所并刨、阐明的儒家原初思想,其核心范畴是仁、礼、孝、敬、义等,其思想纲领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概括。 魏源服膺先秦儒学,极力推崇孔夫子作为圣人之形象,而对孟子以下,包括孟子本人,所谓儒学思想的传人及其主张多有微词。魏源怀慕周孔之道,并力图阐扬夫子未尽之意,使其更为完善,更为合理。魏源期求直指圣贤心源,以避开宋明理学“口心性,躬礼仪,动言万物一体”③的玄妙云纱,由文而质,返朴归真,抬出真孔子,摆出真孔学。魏源立志极高,仿荀子著述体例,以《诗经》为佐证、结论,撰写哲学名著《默觚》,分学篇、治篇两部分,学篇阐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圣人,指出通向圣人之路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批评那些非孔学正路的旁门左道。类于“解蔽”,期求万法归宗于圣人。治篇讲的是圣人君子如何立足于社会行圣人之道。就《默觚》篇名来讲,也是耐人寻味的。孔夫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器物名实不符,发出“觚不觚”④的感叹,而魏源亦感到孔孟之学已走了样,读书人或埋头詀训考据,或记玄虚之理,唱高调,漠视现实,忽视、甚至歪曲圣人修齐治平之道,大大远离固孔之真传。故,魏源便站出来,希冀举起儒学正宗之旗,撰《默觚》。 相似文献
19.
明代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主张以知为行,以知代行;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而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份吸收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郭长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1):83-86
“孝”是儒家伦理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 ,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孝养、孝敬、孝谏和尊老的孝行为 ,又有子女珍惜自己生命以慰藉父母的谨言慎行、建功立业以彰显父母的孝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 ,批判地继承孝传统 ,努力实施孝教育 ,积极倡导孝行为 ,不论是对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安定 ,还是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