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汪明 《作文世界(高中新语文伴侣)》2005,(1)
在同学们的印象里,夸张不过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很难想到它还是文章出新出奇的一种创新妙招.当前倡导个性化的话题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创意空间,极需我们广纳百川善积累,锐意创新出华章. 相似文献
3.
梅小红 《课堂内外(小学版)》2003,(12)
人们常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桂花是很香,但再浓的香味也飘不到十里之外去。这里是把小的说大了,夸大了桂花香的程度。当然,把大的说小了的例子。在我们说话和作文时也很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4.
江东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探讨夸张的真实性,人们将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即夸张的特点就是不真实,“怒发冲冠”、“雁过拔毛”这些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夸张为一定的规律所制约,它又确乎不同同于说大话、说假话。因此讨论这个问题,所要解决的是一个建立在不真实基础上的真实性问题。笔者认为,对此只有从夸张的内在构成入手,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之一。合理地设置实验步骤,并且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是解答实验设计题的关键。本文结合学生在答题时经常出现的误解,谈谈实验设计题中设计实验步骤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廖逢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
从增、增语、增其言、增其文到夸饰、甚言,再到激昂之语、激昂之言、情至之语,再到形容、扬厉格,最后到夸张,人们对夸张的认识从古代简单朴素的创作手法发展到现代纯粹的修辞格。纵观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将夸张这一称谓的形成过程梳理为发轫、发展、成熟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以期更加具体明晰地了解夸张辞格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7.
凌如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
英语夸张(hyperbole)是英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经常出现在口语和书面语言之中.如:A thousand thanks./I was scared to death./I’ve got one of my Sahara thirsts tonight.(O.Henry).那么什么是夸张呢?它有哪些特点和常见的表现手法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9.
齐春红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3):60-63
学界大多认为\"简直\"表夸张语气,也有学者认为\"简直\"并不表夸张语气,而是表确认语气.其实\"简直\"不仅仅是表示夸张语气,可以说所有的\"简直\"句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与比喻、拟人、双关、仿词等结合使用的\"简直\"句,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明显,是高度夸张;不与其它修辞手法配合使用的\"简直\"句表达的是心理的真实感受,其用法已经凝固化,因此夸张手法没有得到凸显,这样的\"简直\"句也使用了轻度夸张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4)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它能极大地增强表达效果,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这种修辞。从夸张的形式与内容上,比较英汉夸张修辞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夸张修辞的不同点上影射出英语和汉语的最主要的语言差异,即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相似文献
11.
齐春红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3):60-63
学界大多认为“简直”表夸张语气,也有学者认为“简直”并不表夸张语气,而是表确认语气。其实“简直”不仅仅是表示夸张语气,可以说所有的“简直”句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与比喻、拟人、双关、仿词等结合使用的“简直”句,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明显,是高度夸张;不与其它修辞手法配合使用的“简直”句表达的是心理的真实感受,其用法已经凝固化,因此夸张手法没有得到凸显,`这样的“简直”句也使用了轻度夸张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13.
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作者马克·吐温把英语数词的渲染夸张作用运用得淋漓尽致。现摘录几处可供细细品味:Yes,she's very particular about this.It must be done very carefully.I don'think there's one boy in athousand,perhaps two thousand,who can do it in the way 相似文献
14.
廖逢珍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3):69-72
夸张辞格在句子中尤为常见,而在成语中运用并创造出许多含有明显夸张意义的成语,则属夸张辞格较为特殊的用法.许多成语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常常在运用夸张辞格的同时还借助了其它多种辞格,其类型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5.
16.
金道行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2)
修辞学上有“夸张”辞格,文学创作里也有“夸张”手法.它们是不是一回事?或者说它们是不是只有使用程度及研究角度的不同?不少著作和文章是将夸张辞格与艺术夸张——即文学创作的夸张手法——混为一谈的.今天,对于“夸张”的认识,不少人虽然已经从修辞学扩大到了创作论的范畴,但讲创作手法,也基本上还是沿用着修辞学的分析.诚然,不论夸张修辞还是艺术夸张,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而采用的一种“强调”手法,它们都以 相似文献
17.
18.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不仅其思想千百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其中的许多字词至今仍然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然而,笔者在阅读《论语》及相关书籍时,发现许多字词在《论语》中的原义与今人所理解的意义有些出入。现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9.
20.
谭永康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4,(2)
夸张运用得好,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说到运用夸张的“度”,人们常借用胡应麟的话“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子”来解释.这是说,就程度角度而言,夸张无度.论及夸张的“度”人们更多讨论的是夸张的真实性问题.一致的看法是,夸张不能离开生活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现实为基础,同时又不能用生活的真实去批评艺术夸张的“失实”.鲁迅先生“广州雪花大如席”的评述和宋沈括评杜甫《古柏行》名句“无乃太细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