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的过程具有相似性,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的。而他们之所以最终能超越时人、集诗歌艺术之大成,又主要得益于他们后期精神境界的升华。但是,他们对儒学精神的理解并不相同,这又影响到他们诗歌集大成的程度及成就之大小  相似文献   
2.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今年下半年起组织了“老教师学术思想和成果研究”系列活动。已先后举办了“何伟棠教授专著《永明体到近体》学术研讨会”和“康白情新诗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和文学院师生踊跃发言,并提交了不少评介文章。现特刊登杜晓勤先生的书评,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至德、大历间的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大,且流传范围广,但却没有得到时人的普遍赞誉。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妨碍了时人对杜诗完整的认识;二是杜甫诗歌审美风尚同时人异趋。  相似文献   
5.
乾元二年秋,杜甫弃官而去,走上了“迹江湖而心系魏阙”的人生之路。此后,他又陷入了“民胞物与”的集体情感与“独往高蹈”的个体生命的冲突之中。这一冲突使他既难安于“隐”又惮于入仕,最终导致了他“兼济”未成,“独往”亦未成的生命悲剧。造成这一悲剧心态的最深沉的文化原因,是他对“真情”和“真性”都采取了真挚、执着的态度,而“真情”和“真性”在封建文化体系中从来就是一对互相对立,矛盾的人性论范畴。  相似文献   
6.
杜甫为求仕所做准备甚为充分,也合乎盛唐科举要求,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更符合儒家之道,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杜甫这一人生悲剧,不只是科举制度的流弊所致,也不仅是个别昏君、权奸失政的结果,更是整个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假仁借义”、不重“儒术”“道术”、强压才士的内在本质与杜甫天真、善良、美好的理想之间剧烈冲突的结果.杜甫后来在对其政治悲剧反思时,没有停留在个人命运的悲叹中,而是推己及人,更深刻地感受民生疾苦,与人民休戚与共.与其他遭到君王贬斥的封建士子(如张九龄、李白、贾至、严武等)相比,杜甫的政治眼光显然更敏锐,对社会的反思更深刻.他接触到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也就具有了更伟大的人格.因此,其政治悲剧不仅是一种命途多舛的人生悲剧,更不只是上层政治势力互相排挤导致的政治悲剧,它还是封建专制社会中“君”不从“道”而“道”于时无补的文化悲剧.杜甫的人生追求和政治反思具有更大的文化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短短5个月,杜老师所执教的拥有123名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创下50000人次的点击率. 他选择网络辅助教学的缘由是一方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自90年代教学改革后,教学课时明显锐减,而课程内容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大学扩招所致的选课人数激增,使课堂严重缺失交流互动的环节.杜老师在"教学新思路"活动中寻求到了解决之道,即利用Bb平台进行网络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8.
周颙是南朝宋齐时著名文人、佛学家和音韵学家.精研佛理,谙通音辨,宋末发现汉字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著有《四声切韵》,后被沈约用于诗文创作,调谐声律,对“永明体”、近体诗的形成均具有深远影响.周颙作品大多散佚,长期以来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至其生平,唯曹道衡、沈玉成和刘跃进等学者有过一些考述,系统梳理则付阙如.遂不揣谫陋,在全面检讨现存正史和佛典相关资料基础上,略考其行年.  相似文献   
9.
永明声病理论源于晋宋乐府,吴声西曲对永明诗律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是近来永明体形成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说。这一新说不仅得不到乐律与诗律对应关系的理论证明,而且也得不到诗律分析数据的支撑。现存晋宋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诗,它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不仅低于晋宋文人五言诗,更低于其中的五言四句诗。今存晋宋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永明律联所占比例,并未超出其在五言诗中的出现概率,说明这些歌辞的作者尚无明确的永明诗律意识。永明体诗律系受晋宋吴声西曲声律之启发而形成的说法,既不符合诗史,也与逻辑相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柳宗元的音乐审美观并不如历史上诸多攻讦者所说已离开儒家乐教理论体系,而是其在唐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儒家乐论的一种合理的发展,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