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宣战公告     
一个人口不到10万的小国家举行经济振兴大会。当大伙儿都拿不出好方案而苦恼时,一名代表站起来,表情坚决地发表自己的建议:“我们向美国宣战吧!”“你疯了吗?我们怎么能向美国宣战呢?”“你们看看历史,  相似文献   
22.
哈佛北园     
我重返哈佛的两周时间里,四处访旧,有一个地方是绝对不会漏掉的,那就是哈佛的北园(North Yard),北园在哈佛大学最核心的哈佛园(Harvard Yard)的北边。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必须住在哈佛园内;除此之外,只有校长办公室在哈佛园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哈佛和国内众多大学的深层理念差异:哈佛是把一年级本科新生当作自家最小的孩子,  相似文献   
23.
“民富”、“民穷”如何衡量 “民富”与“民穷”是相对的,如何衡量?国际上有一个大家普遍认为客观的指标:恩格尔系数,即居民的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低于30%的家庭,在国际上都是比较富裕的,属于中产阶层偏上;如果达到40%,就是刚刚达到中产阶层,万一遇到意外极可能被扫落到底层;恩格尔系数为50%者...  相似文献   
2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这样大的社会效果?就是因为邓小平清楚地找到了有效途径:首先中国要对外开放。没有开放,中国就不会产生有正面意义的改革。如果不把改革开放这四个字的次序颠倒一下,则很难说明,为什么中国会取得这样广泛的成功。正因为有了开放,才有了改革。改革的动机,源自对现行政策、制度、体系等的不满意。要改,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但是,改的方向可能是多元的,可以改得更激进,也可以改得更保守。所以,我  相似文献   
25.
2006年12月5日,丁学良教授应邀到邯郸学院讲学,并就当前高等教育中的若干热点问题接受了学报编辑部专访:(1)1998年以来,国内高校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软件方面改善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硬件方面的改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不应该是一种微观管理。(2)“高等教育是一个产业”的提法是对的,因为教育是需要资源投入的,资源的投入同样是要讲究它的效益的,但并不等于说,教育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它都要以盈利为目标,这是两回事儿。(3)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一位学者,不一定顶尖,但要中等偏上。第二,有若干年高教系统工作的经历,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第三,懂得运用教育资源,包括寻找教育资源。此外,还要对学校充满爱心,爱校如家,爱校胜家。(4)扩大招生不是就业难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产品(学生)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另外,复杂的用人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5)地方院校要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调查本地和周边地市的用人情况,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6)笼统地用“海归派”来概括所有从海外学习回来的人是一个很混乱的标准。海外回来的人越来越多,真假难辨,应该在国内一些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都建立一个海外学历人员信息服务中心,通过验证找到一个公平的起点,货真价实的海外人员理应得到合理的待遇。  相似文献   
26.
在香港 ,文化素质比较低的人 ,大多数来自内地。近年来他们又把自己在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的鄙俗文化产品输进内地 ,以飨国内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这便是“文化双向负反馈”之义。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把香港的殖民地文化对国内的负面影响称为“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见《读书》1 994年第四期 )。这个称呼虽然颇为复杂拗口 ,却真切地描绘出当今中国文化变迁之令人寒心的一个侧面。我这里仅从自己的实地观察出发 ,对内地和香港之间文化互动的劣质化趋势 ,作点评论。  相似文献   
27.
过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学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完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区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所大学几乎就是这个区域兴旺发达的明确无误的标记。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众多的大学,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  相似文献   
28.
二十世纪末倒数第二个月上旬的某天中午,我收拾起电脑台面上的英文资料,在大书桌上摊开中文方格稿纸(其实我还没有学会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中文),满脸灿烂地走出我的办公室,对隔壁的同仁--一位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主流经济学家宣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