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红楼梦》里面贾元春的判词第一句就是20年来辨是非,最初读时年龄还小,觉得很漫长的时间,20年才辨出是非,够蠢。现在猛然间想想,改革开放居然30年了,怎么走过来的啊,又哪里敢说什么是非呢!就个人而言,这30年其实是逐渐走近教育、了解教育、熟悉教育的过程,当然是很大的变化。就整个国家的教育,这样的视角就太狭隘了。以下文字,权当随便聊聊。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教研室制度和教研员角色,具有强烈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开展关于教研员的讨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人民教育》已经刊发的几篇文章,就教研员工作的困惑、新形势下教研员应该如何定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意见。同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也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选择某种理论并且期望藉此改进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通行的做法是借助培训令教师接受这种理论.培训是否能够满足实现期望的需求?如果在培训的基础之上提出更为具体的指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课题《变异教学理论的课堂实践研究》中,项目组对此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包括五个环节的操作性步骤,并且在课题中加以尝试,帮助教师更为具体地理解和掌握变异理论,从而更为自觉地改善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不可缺少的用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参与交际各方的逻辑思维的物质承担者。那么,处在课堂交际网中的每一位角色,其逻辑思维是如何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又是如何去正确领会既已表达出来的语言中的逻辑含义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为人关注的命题,也是理论积累相对单薄的领域。人们普遍地认同二者在教学中应当统一,然而关于统一的阐释却每每失之空泛或流于玄奥。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教学究竟是怎样的?统一是不是有条件和有基础的?这些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讨论较少且见仁见智。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进行的教育实验证实“教育学不仅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艺术”。他的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于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具有普遍性,这种统一是向教学活动内部的追求,以科学性为基础,以自由为必要条件,是教学进步的必然趋势,对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的追求促使教学不断地接近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试论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北京师范大学丛立新一、活动课的基本特征活动课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为了建立活动课的教学原则体系,必须认识清楚,什么是最直接制约活动课的、最能反映活动课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性的特征是建立活动课教学原则的基础。从总体而言,以下几点特征比...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课程本质是课程理论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知识的观点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过进步作用,但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系统,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而忽视学习者的需要和发展。课程是活动的观点源于活动学说,强调课程是学习者自主活动的总和,突出了学习者是课程主体,但容易与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混淆。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种观点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者主动获取的过程也包括进去。将课程本质的定义从知识转换为经验,是对于课程认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