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怀素在零陵     
关于怀素的籍贯、生卒年、生平事迹和书学道路等,目前书学界论述甚少,且分歧颇多。本文围绕所标论题,略述管窥之见。 (一) 关于怀素的籍贯和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说怀素的籍贯。《藏真帖》云:“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其《自叙帖》又云:“怀素家长沙。”由于他本人的说法不同,古今亦有二说。古之《国史补》,《宣和书谱》、《续书断》等,说怀素“长沙人”;《一统志》、苏焕诗等,  相似文献   
12.
综观柳宗元的辞赋,写于永州的有"古赋"八篇、"对"一篇、"问答" 三篇、"骚"十篇、"吊"两篇,共二十四篇。前贤对柳宗元的辞赋已有许多精辟地论述, 剀切地评价。本文试图循着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思想轨迹,谈谈他的这些作品,这对于进一 步研究柳宗元,或许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三月十四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 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与之交往的人物颇多,有书信来往的亲朋好友,有来往永州的官吏谪吏,有慕名求师的后学之士,有求碣拜铭的和尚尼姑,有当地的农民猎户,等等,据粗略统计有近百人,柳宗元在与这些人物的直接或书信交往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广泛深入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文学主张、思想情操和生活状况,等等。下面择其要者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5.
继往开来铸新篇--柳宗元在永州的辞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柳宗元的辞赋,写于永州的有"古赋"八篇、"对"一篇、"问答"三篇、"骚"十篇、"吊"两篇,共二十四篇.前贤对柳宗元的辞赋已有许多精辟地论述,剀切地评价.本文试图循着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思想轨迹,谈谈他的这些作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柳宗元,或许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6.
(二)大致可系为元和五年后的作品《闵生赋》(卷二)《赋》云:“孟轲四十乃始持兮,犹希勇乎黝贲.顾余质愚而减齿兮,宜触祸以阽身.”柳宗元元和七年四十岁;此云“减齿”,当元和五、六年作.《瓶赋》(卷二)《赋》云:“鸱夷之为,不如为瓶,……绠绝身破,何足怨咨?……何必巧曲,徼觊一时?”与《乞巧文》的主旨颇近,当  相似文献   
17.
元和六年 《岳州圣安寺无姓名和尚碑》(卷六) 《碑阴记》(同上) (记》云:“弘农公自余杭命以行状来,怀远师自长沙以传来,使余为碑。既书其辞,故又假其阴以记。”弘农公,指杨凭,元和四年七月自京兆尹贬临贺尉,是年迁余杭长史。 《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卷九) 《祭吕衡州温文》(卷四十)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诗歌,收在《柳河东集》卷一“雅诗歌曲”和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古今诗”中,加上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集》外集补遗的一首和笔者在宋人蔡正孙的《诗林广记》中发现的佚诗一首,总共是一百六十五首.笔者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山水游记,前贤在专著和论文中谈得很多了。我们在这里只想就谈得较少或尚未谈到或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的说有三十来篇,有的说有二十五篇,有的说只有十几篇,产生这种分歧意见的原因,也许与对山水游记体裁概念的理解有关。如果以广义的概念而言,凡记中涉及到山水者均列为山水游记,那就有柳集二十六卷一篇,二十七卷六篇,二十八卷六篇,二十九卷十一篇,总共有二十四篇。若以狭义的概念而言,则以记山水为主才能称为山水游记;柳集将十一篇收在二十九卷称“记山水”,大概就是出…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学,于零陵,吾独有得焉。”这篇序写于元和六年,柳宗元当时三十九岁;上溯三十年,即是十岁,他就好佛了。我认为少年时代的柳宗元,所谓“好佛”,不过是受家庭的影响而已,还谈不上“求其道”,没有收获,那是必然的。青年时代的柳宗元,追求的目标是读书求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