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外在环境很复杂,容易让人迷失犯错。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善呢?做一件事,是善还是恶,标准何在?这是儒家的大问题。儒家有三个原则,第一是人性向善,第二是择善固执;第三是止于至善。人生下来就有人性,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设法行善,就算老师不教,照样可能按良心的要求来做,这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13.
活泼的教学     
孔子的学生中,有两对知名的父子档,就是颜路与颜渊,以及曾点与曾参。颜路与曾点二人,只比孔子小五六岁,却对他的学识与人品心悦诚服。等他们的孩子到了十五岁,可以行束惰之礼时,自然赶着拜在孔子门下了。  相似文献   
14.
正义的难局     
我国古代分开使用"正"与"义"二字。"正"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合乎身份与地位,因而具有正当性。如孔子谈到政治领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此,"正"应该是指遵守及配合礼制与法律而言。"义"字有"宜"的意思,是指人群中"适当"的言行表现。譬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此,"义"是指"道义",有如人生应行之路与应做之事。"正义"一词有"既正且义"的意思,涵盖一切既正确又适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人才 人格 人文——论孔子的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生当春秋衰世,礼坏乐崩,传统的价值规范无法再维系人心与社会。有识之士为天下百姓考虑,起而阐扬人类幸福之道,先后演变为九流十家的盛况。其中以孔子倡导的儒家体大思精,高明中庸兼而有之,最能承先启后,乃成为汉代以后中国人文传统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逆境智商     
正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人是问题制造者。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都在制造问题,所以人要学习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去了解以及解决问题。有人会问:能不能不制造问题呢?人只要活着,就会制造问题。譬如:我活到中午,想吃饭,肚子饿了,这就是个问题。吃饭的时候,想要吃哪一种食物呢?这也是个问题;你跟别人要不要来往?来往的时候,说话或者写信,有时会产生误会,这也是个问题。所以说人的生命是制造问题的过程。但是这不见得是坏事。佛学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至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的踪迹。这种关系十分密切,已经到了因果难分的地步:究竟是神创造人,还是人创造神?答案是:人不能创造自己,所以把创造权推向神;另一方面,人也设法创造他所能接受的神。人所创造的神必定有着干百种面貌,由此构成丰富的内涵与多变的历史。我们不能倒果为因,以为神真的“如人所说”。  相似文献   
18.
直至今日,用英文翻译中国经典时,遇到“君子”一词最常见的译法就是“绅士”(gentleman)。由此可知,这两个词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是指称某种值得肯定的人格典型。不过,“绅士”一词也可以广泛指称成年男子,所以在演讲的一开头,许多人会说:“淑女们与绅士们。”而在使用中文的人群中,很少听说谁会公开说:“各位君子。”也许“君子”的层次更高也更为罕见,并且始终保持其理想陛。  相似文献   
19.
加法与减法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即: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这句话前半段很清楚,后半段就有些神秘了。先说那清楚的部分。我在美国念书的四年算是一生中最用功的阶段,平均每天读书十二个小时,连续四年不分寒暑假,连自己都觉得相当悲壮。为了一个博士学位,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外国同学为我取了个绰号,叫"那个最不可见到的人",因为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我总是安稳地待  相似文献   
20.
人能弘道     
我在年轻时,听别人提问:"如果一生只念一本书,应该选择什么书?"在我来不及细想及回答时,别人就主动宣布了答案:"当然是《论语》了!"后来看到钱穆先生九十二岁时的感言,说他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论语》,并且总是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如此看来,《论语》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对平凡人与大学者,都是必读与必须不断重读的一本经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