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4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书目,<七略>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从"最一般"的视域阐述文化的本质、功能、起源和走向,实现了从文献秩序向文化秩序的目录学飞跃,从而也构成了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化哲学类型.<七略>作为文化哲学的学科合法性是由其存在和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哲学认识论前提以及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决定的.  相似文献   
82.
书评应成为图书控制的一种有效形式。书评的生命在于随变而适,根据图书生产和图书传播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书评品种和类型有针对性地实现对图书的控制。在图书生产领域提出了“版前书评”概念,讨论了其实施生产控制的具体步骤。在图书流通领域,提出了针对图书的纵向流通和横向流通的不同书评类型,并提出通过浓缩性书评以颠覆“选者”的先入之见,直接面向个体读者,真正实现书评的图书控制价值。  相似文献   
83.
下述三大学术旨趣,导致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迄今没有被建构为一门成熟的现代学科。第一,将理论论域局限于分类编目的技术层面,使得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智慧逸出了人们的学术视野。第二,庸俗地看待历史时间的演进,认为“古代”藏书楼不能等同于“现代”图书馆,从而在研究主体上缺失正确的指谓。第三,满足于知性研究,从而对古代图书馆学的学科精神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反思前贤时所走的弯路与不足,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在建构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学术征程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84.
对图书馆学研究中两个基本范式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的图书馆学研究可以归结到实在论和价值论两大范式之下.实在论范式以回答"图书馆的本质是什么"为最高目标,集中关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价值论范式以追问"图书馆应该怎么样"为核心旨趣,立足于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而两者都未能回答"如何处理和协调人与文献信息的关系"这一图书馆学研究的真正旨趣.只有在反思两者不足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合理的研究范式,确立图书馆学到底应该"研究什么"以及"怎样研究".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85.
学科属性问题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基础地位.笼统地说档案学是综合学科、应用学科或管理学科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学术期待,事实上,建立在具体实务基础上的学科,诸如银行学、图书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等,都具有综合学科、应用学科或管理学科的某些特征.而档案学的"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化"和"人文科学化"诉求,也是一厢情愿的依附,并最终导致档案学本身缺乏学科独立性和创新性.需要对这种依附状态进行适度颠覆.  相似文献   
86.
傅荣贤 《图书馆》2004,(6):44-47
中国古代文献的超文本内涵 ,导致识读主体对文献意义之阐释的多元化。旨在规范阐释行为和阐释结论的中国古代目录学 ,因此而具有独特的学术样态  相似文献   
87.
西汉法律文献的整理及其校雠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都与法律文献的整理有关,并已能够娴熟地运用“合众篇为一书”、通过“条其篇目”的特定篇次显示特定的文本内涵、以“事类”即事物本质属性为依据分类结集单篇文献等条例,成为刘向校雠学思想的先导。可以认为,我国校雠学就是在对法律文献的整理中奠基的。  相似文献   
88.
傅荣贤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2):120-120
中国古代书目是结合“当下”具体文献的整序系统,类名总是和具体文献紧密相关,它往往直接来自具体文献之名,或者借助于某一个典型文献而提示内涵。总之,类名离不开具体文献的映衬和烘托。同一类名下,众多文献的地位并不平等,每一个类别都有典型成员,而更多的则是非典型成员,典型成员的形式或意义都可以充当焦点,成为一批相关文献联系的依据。相应地,“类”并不是形式逻辑意义上的自然分组,而是一个秩序变化、层次有别、具有事理联系并在心理上可接受的动态结构。这种因融通了意义成份而不再求之于形态的分类观,对于解决现代知识管理中词汇人工化和用户基于自然语言的习惯性提问之间的二律背反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  相似文献   
90.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21,(3):116-122,129
章学诚以“天下著作之林”为反思对象.他以“战国”为节点将天下学术区隔为“三代盛时”之“源”和“三代而后”之“流”,并判分了两者“合道”和“离道”的二重境界.他深为自许的“文史校雠之学”,旨在分析“离道”的后世学术上达“合道”之“源”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路径.因此,面向天下学术而非局隅于某一/些学术门类,聚焦于“源”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