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当代汉语出现了大量的新等义词,其中绝大多数既无理据,也无必要,是对词汇发展规律的逆反,所以本文称之为“返祖”现象。本文列出了大量的新等义词,分析了其构成的机制、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从五个方面证明了它们产生和存在的不合理性,最后对当前的语言规范问题谈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2.
海峡两岸言语风格对比是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亟待加强。从风格的角度研究两岸语言差异,可以获取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形成一些局部的整体观,给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更接近于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终极"目标。台湾"国语"的生动形式就是整体言语风格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主要是通过修辞性的新造词语以及对已有词语的修辞性使用,来追求并达到生动效果的,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主要借由比喻手法,多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有明显的拟人化取向,具有普遍化、常态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3.
54.
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变迁:一次是建国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其最主要的表现是"贬义化",最终使这一阶段成了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贬义性词语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期;另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今天,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去贬义化",结果是此期成为现代汉语史上贬义性词语数量最少、使用范围最小、使用频率最低的时期。两次大变迁各有特定的社会及语言自身的原因,非常值得全面地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55.
在"文革"语言中,比喻是一种高频使用的修辞格,这一点,在"词"和"句"的层面都有充分的体现.本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比喻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对相关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6.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由先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描摹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基础,结合其它方法创造出来的。在其后的发展中,它又不断地溶进了大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使自己包涵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的存在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以精神方  相似文献   
57.
以往的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心一些大或者比较大的方面,做的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题目,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观层面的观察、描写和解释难以做到充分,最终由此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普通语气助词"而已"为例,通过对其考察分析可见,两岸语言关系类型除"差异-→融合"模式外,还有第二种模式,即"差异-→"(只有差异没有融合),微观对比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借鉴"方言特征词"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词"的概念,这些特征词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微观对比研究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58.
"文革"期间,有大批的旧有词语趋于或已退出现实的使用,文章按人物称谓类、事物称名类和动作行为类分别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
“文革”时期,传统的褒义词语产生了相当明显的分化,并向正、负两个方向发展。前者是指正常的使用,也包括某些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提高;后者正好相反,主要表现为使用范围的缩小和频率的降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由褒趋贬。上述分化现象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60.
本文对现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主要讨论其中的两个部分,即语音的增加和语音的减少。对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也进行了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