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下水文,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有种渐行渐远的感觉了,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校内初一年级的作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回想赛前赛后的点点滴滴,真的收获了许多,尤其是我的下水文,更让我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基层学校教师教研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搞教研难,搞出名堂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更难.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官本位”思想在不少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学校校长、名特教师和中层干部牢牢地占据了专业发展的有利地位,各种资源向他们倾斜,普通教师就算在教研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难以在职务、职称、绩效工资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激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天花板效应”,压抑着教师的心理,影响着教师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党桦 《班主任》2003,(9):36-36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印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140英里。对于习惯于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几乎是  相似文献   
14.
@@一、订立好与时俱进的学校管理制度@@@@综观当下教师中的各种疲倦状况,与学校管理制度的滞后不无关系。不少学校的制度建设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又缺少持续发展的科学性,教师看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比如,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当下职称成了帮助教师提职加薪的“梯子”,很少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加以完善。学校只重视职评前的引领,而职评后如何跟进考核,怎样强化聘后管理,这些方面都缺少具体举措。而对教师来说,高级职称到手就万事大吉了。甚至有些学校还明文规定,50岁以上教师可以不参加校本研修,可以不上公开课,可以舍去一切考核……从表面上看,学校的制度体现了对老教师的“人文关怀”,其实,完全把老教师打入了“另册”。制度是把双刃剑,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助推学校持续发展的“润滑剂”,滞后的管理制度不仅捆绑了教师成长的手脚,更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因此,各所学校都要及时拆除有碍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篱笆墙”。如,我们学校规定,凡年龄在50周岁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老同志,工作量减半,但必须与两个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指导和听课不少于50节,上10节示范课,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上做主题发言在两次以上,指导帮扶的年轻老师上两节校级公开课并对上课情况作点评等,这样做既体现了对老同志的人文关怀,又充分发挥了老同志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5.
刘党桦  杨志宝 《师道》2008,(9):41-41
教育方式是多样的,世上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教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如惩罚教育等,多是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很少在教育上显示学生“强势”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放下架子,适当向学生“示弱”一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文人墨客有把花卉入诗的习惯,这在唐诗中尤其显得普遍。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桃花诗。"我以桃花写我心",诗人的情感通过桃花得以尽情地坦露。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与心理特征都与以往同龄人有所不同。大量的外界社会信息,难免精华、糟粕俱存。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注意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为了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留些时间让学生陈述、争辩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尊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诗人在途中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那个乞丐向他伸出了手,眼神里充满了祈求。诗人摸了摸口袋,可身上什么也没带。于是诗人顿生怜悯之情,主动伸过手去,握了握乞丐那  相似文献   
19.
定角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格,这种辞格,我们往往容易辨认,可在有些诗人笔下,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故意把它同喻体颠倒过来,如果不注意就难于辨认,其实这就是古诗词中的另外一种修辞格——倒喻。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里不乏其例。孔绍安在《落叶》中写道: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秋天到来,西风一吹,树叶飘零;然而又上下翻飞,不肯落地。为什么?因为树叶也依恋生它长它的故树啊!这是一首描写客中望归的诗作。无知的树叶尚且知道“惜故林”,作为有感情的人又怎能不思故乡呢?这首诗就用了倒喻的手法:诗人不用飘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