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畀质性,中西伦理文化表现在价值理念、权益协调、人伦关系、人格模式上都显著不同。各具传统。传统是文化根基,中国当代转型的道德建设应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构,而不能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32.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33.
“价值”这一概念是关于意义问题的最一般的范畴,作为关于世界存在的意义的性状说明,在基本含义上人们有着共同普遍的承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价值在实际的学科定义上,由于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不同的思维起点,通常造成对“价值”这一概念在具体理解和使用上存在着分歧.从一般的分歧来看,人类历史以来就形成了两大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34.
在传统时间观中,时间被视为是外在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时间观在西方现代哲学中发生了变化,即时间被视为是事物内部生成演化的显现形式,时间发生于事物生成之中.这一"转向"首先发端于爱因斯坦、普里高津等人作为哲学前提或理论命题的科学研究之中;之后欧洲大陆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均有这一方面的相应变化.事实上,"时间观的内部论转向"是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它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化之一,就关于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多维时空"的观照方法,从而突破了传统逻辑主义的"一维时空"的结构分析方式,确立了"时间"要素在认识中的参量意义和予以事物动态说明的向度.  相似文献   
35.
作为现代主义的反劫,后现代主义学说的旨意首先在于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也就是说在于不满于现代主义而发生的。那么,考察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务必要从现代主义那里开始。现代主义划分主要指的是近现代社会中所有流着西方理性主义血统的学说和理论。理性主义作为西方文化传统已引导着西方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在西方乃至于世界的历史殿堂中创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多少代人以来都是凭着它树立信念,建构知识,丰富情感和美化生活,尤其近代以来,更是成为社会各种思想的出发点。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文明的西方的今天,却冒出了坚定地反对现代…  相似文献   
36.
一、问题的提出“文化市场”作为一个新概念已广泛使用于社会,但理论界、学术界缘于对“文化”理解的差异,以致对“文化市场”问题持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工作者进人市场是唯一的选择,文化活动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激发其生存的活力,应倡导“文化市场化”.而相反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是着眼于人的求真向善爱美的素质,人格、个性的培育、塑造与提高、发展.可以进入市场而成为买卖对象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物化形式.文化和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此外,另有一种观点则企图通过区别“文化市场”与“文化市场化”二概念的差异,进而采取调适上述两种观点的态度,以求得对目前“文化产品”实际存在于市场的解释,同时避免因忽略文化在精神价值方面的属性而造成市场理论对它解释的局限.由此而提出:“文化虽然不能市场化,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文化市场在当前存在和发展的某种合理性和现实性”.并具体指出:(1)文化是‘物化劳动’,有交换价值;(2)人民群众对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的需要;(3)现有国力难以完全承担文化艺术事业‘所需经济投人’,文化艺术市场可以‘增加新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37.
一、价值界定的分歧 价值概念是价值学最基本的范畴,揭示价值的内涵是进行价值问题研究的前提。关于价值的内涵,在我国或西方都未形成一种比较统一、权威的意见。从目前来看,在学术界、理论界主要有“主观说”、“属性说”、“实体说”和“关系说”等几种观点。 1.主观说。价值的“主观说”,主要是就价值的内涵指谓为人的主观需要、主观意图,价值的存在与否、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的选择或作用。这种价值观把价值理解为是人的主观性表征。历史上就价值持“主观说”的人很多。19世纪奥地利哲学家F·布伦坦诺(Brentano)在《伦理知识的起源》(1889年)书中,就价值问题进行了讨论,他通过对判断行为和感情行为的比较和考察,阐述了他关于价值问题的见解。他提出价值来源于人们在判断行为中的肯定与否定的选择和感情行为中的爱与恨的表达。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38.
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目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的教育,基本上是汉族地区的教育,其发展就必然要受到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系统的学校教育,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侗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经济不发达,大量投资教育有实际困难。过去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侗族在生产生活中感觉不到对科学知识的需要,而科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教育,加之目前有些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影响了侗族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侗族儿童  相似文献   
39.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使农村在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境况,其中人才是根本性的问题之一。然而,目前我国人才的分布态势是向城市聚集,使农村人才处于奇缺状态。人力(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必须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战略问题来对待,而落实的关键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建构农村人才培养和利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40.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分配理论的发展研究中,目前主要出现了用多要素创造价值来解释分配和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无关的两种思路。而这两种思路都还不能对现实进行科学、有效的解释。从经典著作看,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首先是指“生产决定分配”原理。这一原理是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进行揭示的。这是分配的第一原理。而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历史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类的力量)的提高过程,并表现为生产力的“类化”即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来表征和由此付诸实践,并导致分工、所有制及其分配方式的产生,从而形成了“所有制决定分配”的关系。“所有制决定分配”是“生产决定分配”历史运动的辩证形式。一般地,人类社会分配的内在发展表现为上述两种决定关系的辩证运动,这是马克思揭示分配辩证发展的理论内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包括上述两个原理及其辨证关系的内容。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分配问题上的理论阐述应坚持这一立场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