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14年12月11、17、21日,蒋重跃带着访谈任务三次拜望刘家和先生,就学术工作基础的问题向先生请教,每次访谈都超过三个小时.现将访谈内容的第一部分整理如下.被访者以“先生”表示,访问者以“重跃”表示. 重跃:先生,您好!您在二十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谈学术工作基础的文章①,影响很大,让我们深受教益.近些年来,您多次说过,关于学术工作的基础,您又有一些新的进展. 先生:你好!多谢你来和我交谈学术问题,我十分高兴.我的确一直在关心这个问题,而且也的确在这个问题上又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22.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政治结构上,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在这个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汉,都是编户齐民,身份和法律地位相同,也都追求统一。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民族结构上,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汉身份相同,受同一个法律的管辖。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而是自治的罗马军事盟友,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文化结构上,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儒家受到玄学、道教乃至佛教等的冲击,但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道教、佛教更关注个人内心世界,弥补了儒家的不足。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文化认同。西方由多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罗马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注重集体的福祉。基督教填补了对个人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的空白,但作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作为国家唯一的合法崇拜,基督教仍是担负政治职能的组织。接受基督教的蛮族与抛弃传统信仰的罗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3.
“学者亦必志于彀”-访刘家和教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您的学术精神对我们晚辈学者来说有一种鼓舞和昭示的作用 ,我们很想了解您的治学经历 ,尤其是 ,在您学习的过程中 ,是否曾受到一些前辈的特别的影响 ,对形成您自己的学术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 :我小时候先上私塾读了几年旧书 ,然后才上小学 ,上了不到三年 ,抗战爆发 ,接着就逃难 ,上学校读书断断续续 ,但我从老先生读旧书一直没有中断。当时的老先生讲古文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 ,常会讲它是怎么来的 ,写出它的篆体 ,说出它的古音 ,逐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 ,稍微读了一点书 ,就问先生这些是怎么学来的 ,先生说首先要…  相似文献   
24.
宗法辨疑     
<正>宗法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前代学者对它的解释和研究很多,但所留下的问题也不少。其中分歧最大而至今犹在争论者,大概首推君统与宗统是否一致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以就正于有道。  相似文献   
25.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26.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空前的繁荣和突破。用 K.Jaspers 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的“轴心期”文明的出现。中国轴心期文明是怎样在批判地继承先前的原始传统中发生的?在进入轴心期文明以后,原始传统的因素是否仍然存在?它又是怎样在轴心期文明中存在的?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以儒家的仁学说和礼学说的关系为实例,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7.
<正>公刘是周先公中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诗·大雅·公刘》就是反映他的活动的一篇史诗。此诗大抵写成于西周,但其内容似非西周人所编造,而是以口头的方式从远古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28.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几乎无所论述;《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关于早期佛教时代的两个专章也未论及佛教政治思想。再就印度本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代表著作来看,《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有一节专论佛教教义,组织与早期发展史,而关于佛教对待种姓制的态度,则只是简单地说“婆罗门之对优越种姓地位的要求遭到了反对,但是种姓制却因刹帝利是高于婆罗门的种姓的教条而暗暗地被认可了”;R.C.马占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也只是说佛教“反对婆罗门所僭占的优越地位”。他们也说明了一些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当时历史条件与阶级矛盾特点来进行分析,所以没有能充分阐明佛教种姓制度观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9.
体育赛事类短视频在各平台所发布的数量与日俱增,其发展形势欣欣向荣,收获了诸多成效,但也将诸多问题暴露出来。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体育赛事类短视频已取得的成效,总结出了体育赛事类短视频存在的信息碎片化,过度商业化,版权意识淡漠等问题,并指出要从集约化视频创作,提高传播者素质和加强平台审查监管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实现体育赛事类短视频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0.
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中有关“不可公度性”的讨论,为我们深入探究历史比较的理论根基提供了参照。历史比较必须遵循一般比较研究的逻辑:比较是不可公度性与可公度性的统一;比较研究中,不能由比较对象之间局部要素的可公度性推导出整体的可公度性;比较对象的可公度性与不可公度性随着比较者设定的比较范围或概念层次而变化;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非完全外在于比较者的客观存在,它同时也有赖于比较者的理论构想;比较研究意在形成新的认同,而在比较研究中保持差异是比较研究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