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正>学校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往往被社会寄予厚望。但是学校德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本身的负向功能、德育的迟效性、学校德育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当前德育在学校的实际遭遇,都决定了学校的德育功能必定是有限的。[1]既然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作用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合理看待学校的育德能力?有学者提出,现代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其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2]笔者基于德育生态理论建构的视角,提出学校德育承载力的思路,希望这  相似文献   
12.
老子所言之"信"既包含了先验世界本体论意义上的忠信,也包含了经验世界的交往意义上的诚信。信德以同一性为特征,具备对仁义礼智四德的整合性功能以及带动提升的超越性功能。老子信德观指向的人格气质修养需要重视"尊道贵德"的忠信,在日常生活中从诚信开始积淀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由此将收获希望和踏实感。老子的信德观启示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需要重视培育信德土壤,加强制度信用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信德与智慧相结合,导人以正信而不是迷信和盲信。  相似文献   
13.
刘峻杉 《中国教师》2011,(13):40-41
<正>长期以来,一线德育工作者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理念困惑。这既是由"德育困境"导致的结果,也是德育实效性受限的重要原因。用一个最简短的问题来表述当前德育实践理念最常见的困惑,即"道德可教吗"?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西方从苏格拉底时代已经开始,而在中国文化中,也可以追  相似文献   
14.
有关老子"义"思想的研究相对于老子"道""德""仁""礼"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反映了人们对老子"义"思想的普遍性观念。仔细分析,会发现老子思想中其实蕴含着丰厚的义德思想。老子将"义"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来论述,义德是"下德"第二阶段的主导,老子义德观具有本体论特征。唯道是从,勇于承担;柔能生强,慈而后勇,是老子义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的鲜明特征。在伦理主张方面,老子义德观启示以"尊道贵德"作为正义的前提性条件,利益取舍需要考虑"道法自然"原则下的个人承受力,以及效法天道原则来完成利益再分配。当今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在加强制度性的同时,呼唤义德精神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16.
学习型大学文化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大学培养的对象,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大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因此,建设学习型大学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学习型的人。要建设学习型大学,校园文化是灵魂与核心。文章从学习型大学由来与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对学习型大学文化建设道路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功夫熊猫》情节的分析,展开了对道家教育智慧之当代启示的讨论。道家思想中包含了内因、外因和本因的"三因论"思想,"天赋"是本因的重要表现形式。道家教育高度重视对"信德"的培养,发挥其对"仁义礼智"四德的承载和支撑作用。道家哲学认为存在着一种来自天道法则的"必然"。在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中,不断探究与顺应更深层次的天道规律,是道家教育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8.
刘峻杉 《教育研究》2012,(8):127-135
老子教育思想过去很长时间在我国一直处于潜隐状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老子教育思想才开始被教育学研究所发掘,并逐渐在教育学理论的本土建构方面展现出潜力。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的共鸣,荣格、马斯洛、罗杰斯对老子思想的心理学挖掘,李约瑟对道家科学思想的独特看法,对于我国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从另外的视角给予了启示。在中西研究对比中凸显了既往研究结果的障碍与贯通、研究中情感因素的疏离与贴近等对研究进程所产生的不同效应。中西比较也启示我们,有必要寻求教育学立场的老子思想研究,以老子提倡的思维方法来突破成见和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小学生可不可以在班级里卖画的难题说起,分析了市场价值逻辑与人际交往逻辑在学校教育这一特定场合下的冲突与混淆。文中给出了偏向于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偏向于情感交流视角的以及融合了上述两种视角的三种解决方案。道德教育的适应性要求直面生活,尤其是那些涉及心灵感受的问题。道德教育的适应性使命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群策群力和集思广益。同时,道德教育也需要针对个体对象的心理需求,通过创造道德超越的条件,引导个体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刘峻杉 《中国德育》2013,(20):21-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树立了当前中国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是上位和宏观的指导。在这个宏观指导下,通过德育工作的系统设计,选取适合学校教育特点的内容,完成好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转换,是履行教育责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