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邢忠啟 《钓鱼》2009,(9):51-51
鲢鳙喜欢的味道有:甜酸、臭、香。最好酸度是微酸,臭味也不要太大,香味最好是谷物香。给大家介绍以下几种做饵方法:  相似文献   
22.
蚯蚓土     
有许多钓鲫鱼的爱好者都喜欢自己喂蚯蚓,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次喂蚯蚓的土。这种换下来的土有着一种很浓的蚯蚓腥味,再加上我们平时喂蚯蚓施放的一些牛粪、米汤、剩饭以及各种各样腐烂的蔬菜  相似文献   
23.
郑慧  刘思含 《山西档案》2022,(5):5-10+28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介绍人工智能在我国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实践,从制度、信息安全、用户和技术四个层面,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的档案开发利用愿景,并从四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实现愿景的道路,提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档案开发利用的进路。  相似文献   
24.
1998年新学期初,美国有一位小学校长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公开打赌:如果学生们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他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全校学生刻苦读书,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学生打电话问校长说话算不算数,校长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11月9日,与每天一样,校长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经过3小时的爬行,校长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是前世多少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伴?可是我发现,我似乎有一点讨厌你。 讨厌我每次兴奋地告诉你班里有意思的事情时,你的心不在焉;讨厌我告诉你我爱喝咖啡时,你的视若无睹;讨厌在我需要你时,你的一言不发。  相似文献   
29.
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中;写到陈寅恪与吴宓的友谊,尤其写到1961年的夏天,“两个孤寂的老人,在历经生命的沧桑与劫难之后,带着一份心灵的破碎,带着一份精神世界的固执,带着一种感情的失落,终于作了暮年最后一次的见面;”无疑是全书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作者极富感情色彩地写道:“如果说生命总是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感受的话,那么,这次会面让两个孤凄的生命再一次感受到人类诚挚情感的高尚,友朋生死不渝相知的高洁,还有宁为玉碎砥砺的凛然.这些,都因仿佛是‘世纪末’式的相见,重重地涂上了很悲壮的色彩.”其实这次相聚只有五天时间,陈寅恪已经预见到“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了.除了这次“‘世纪末’式的相见”,书中还提到吴宓的轶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文革“中,吴宓虑及将被抄家,便将写了几十年的日记运往亲友家,但又忍不住在一本簿子上将此事详尽记录下来,后来果被抄家,而抄家者轻而易举地从吴宓述“日记运走事”的那个簿子中,按图索骥.最终还是将吴宓视作毕生心血的日记悉数抄走;二是,1971年9月8日,吴宓给中山大学寄去一信,  相似文献   
30.
汉语同音字多,未必是好事,电话通知“全部来”,听成“全不来”,满拧。也巧,几天内收到三封信,都有一个词儿:捅娄子,但写法不同。一位文化界的老友写的是:“此间会议,领导又说千重要万重要,不捅楼子最重要”作“楼子”;一位报界编辑写的是:“老总告诫,谁捅漏子,谁负责”作“漏子”;一位期刊编辑写的是:“言论栏目难办,怕捅娄子也”作“娄子”———那么,到底是“楼子”“漏子”,还是“娄子”?便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倒是都作“娄子”,《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却作“捅漏子”,并特意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