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的做法:一是建设一支素质好,质量高的教师队伍。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实习手段,增加学生动手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的城市化进程自古代就已出现,尤其明清两代表现特点非常明显,而且在昆明、大理等地均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城市规模。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传承进行研究,首先可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自古至今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对云南城市化的兴起到逐步形成过程有所了解,这可以突破学术界一直以来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在现代经济发展及旅游这一方面。其次,也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本着实事求的原则,对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得失做一总体的归结。  相似文献   
13.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明清小说作者对此十分熟悉,他们在长期的习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式的惯性思维,转作小说时,这种惯性思维也随之运用其中。这不仅表现在明清小说经常提及八股文等相关内容上,更表现在深层的创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明清小说的繁荣也有赖于此。  相似文献   
14.
乡试是科举选拔考试中的第一层级,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也最为熟悉。科举文献记载的乡试史料并未包括全部的规制细节,明清小说却对此有所表现,其中有关乡试考篮、进场前的仪式和封号之前的具体事宜等项,小说资料都起到了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举是明清时期文人惟一的进身之阶,它在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文人的一切社会心理、社会活动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文人集会、文人游戏无不与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大量的明清小说描述中可以发现,文人集会的成因、内容与文人在游戏中猜的谜语,无不受到科举及其主试文体———八股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明坤 《大观周刊》2013,(6):193-193
作者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指导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不断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电子书包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老师们在数学教育中开始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本文针对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  相似文献   
18.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并不局限于文人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许多社会风尚习俗都受到科举的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查考明清小说发现,明清时人在取名、科考风俗以及科举信仰方面均形成了诸多共性,并与科举保持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明清八股文作者并不一味地遵循正统,他们本来持有游戏的态度,将流行的俗文学——小说与八股文融会贯通,藉以契合其游戏初衷。游戏八股文大多是场外之作,作者以各种方式纳入了小说要素,使其形式、风格和内涵都存在差别,总体而言,不同类型文题的游戏八股文与小说的笔法和意旨均形成了一种对应。  相似文献   
20.
“仁”的概念在儒学诠释中意义重大。孔子立足于现实生活,以“仁礼互释”赋予了“仁”极大的实践意义,但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六经”为本的诠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诠释。“比类”与“征实”思维的诠释方法在经典解释中较为重要,二者也体现在汉儒的诠释方法中。一方面,在比类上,汉儒注重“类感”的形象思维,而宋儒发扬了“比类而推”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汉代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实证诠释思维即使在宋儒如朱熹者亦有吸收,且对清代汉学立场的经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阮元作为“汉宋之争”的关键节点,对宋学方法的“臆断”之弊与汉学方法“株守”之害进行了反思,但并未完全否定其中任何一方,而是将“仁”的诠释复归到接近孔子本旨、以汉学方法为基而兼重义理、以“通经致世”为宗旨的“实学”实践诠释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