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采用社会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工学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路径,发现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到工学融合的嬗变需要培养目标从操作能力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等核心素养拓展,需要确立高职院校主体地位,需要界定高职教育和企业培训责任边界,实现校企培育无缝对接。但现代学徒制缺乏顶层设计、企业参与、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建议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现代学徒制框架,推行高职院校主导、大型企业主导、校企合作等多元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开展办学改革,建设生产性实训设施和场所,实行高职导师制和职业培训师制。政府应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条例》。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律。研究发现,升格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招生制度、课程体系等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圈子。高职院校没有实现校企利益对接,企业校企合作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利益责任共同体。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构建校企功能互补耦合、教育责任拓展、业务相向渗透的深度合作模式,具体改革路径是: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共同体,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制定校企人员互聘交流和实习管理责任分担制度,加强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将从生产主导向经营转变,农业兼业化经营将长期存在,农民可持续增收面临挑战.发达地区职业农民培育出现按户籍选择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适切性差,培训设施、师资欠缺以及课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将常住农业人口尤其签订了中长期农地经营合同的外来人口纳入培训对象,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实行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培育,农业实用技术与农技推广双培训;实施后备职业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扶持农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低技能是产业与就业双转型的短板,产业演进与农民就业转型迫切需要突破短板约束.文章通过思辨方法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就业双转型的关联机制.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以技术开发人才供给推动新兴产业形成,新型产业的壮大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从而拉动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养提升转移劳动力劳动要价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转型.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洪银 《软科学》2011,25(7):87-91
采用数理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规律。研究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生产较高需求弹性的产品,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才能得以发挥。研究还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能够扩张劳动需求;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而非农部门资本产出弹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农村中职教育招生难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生问题是制约农村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中职教育出现招生困难与农村义务教育后辍学并存的现象.研究认为,社会偏见、预期收益率接近机会成本以及升学通道不畅等是农村中职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国家应实行中职义务教育,建立劳动准入制度以及将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纳入中职教育等以解决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洪银 《江苏高教》2012,(2):108-110
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9.
为锚定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构建劳动育人新生态。采用社会系统动力学和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新时代必然劳动向自由劳动过渡的窗口期已经到来,劳动教育应该从必然劳动育人向自由劳动育人转变。重塑高校劳动教育生态需要培育初始劳动的原动力。劳动目标导向、初始劳动信心、劳动人际交往、劳动价值体认有助于形成内驱力。高校目标不清晰,缺乏新思路新招法,校企脱钩、劳育分离,难以形成劳动育人新动能。建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三全”劳动育人,回归大学办企业;健全考核评价和法律保障制度,肯定劳动成果,提升劳动期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聚焦与泛化相结合,构建合作共享、自主开放的劳动育人新生态。  相似文献   
20.
素养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训教学的必备元素,也是补齐"00后"和扩招生劳动素养短板的客观要求。阐述了社会主义劳动本位论,基于动态贝叶斯学习和模仿构建劳动教育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支持机制,描绘了教育需要—价值观培植—技能掌握—行为塑造—习惯养成—价值贡献的劳动教育路线图。针对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不完善、技术手段缺乏、校企合作不充分、教师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改革高职课程设置,整合实训实习基地,统筹开展劳动教育与实践教学;实行多元化高职招生制度,加强教师劳动素养培养和劳动本位校园文化建设;试行新型社会化办学,以校企合作和定岗劳动推进现代学徒制等劳动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