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社区中的长篇方言说唱诗《过番歌》的不同版本,讨论其产生的背景、传播的情况及异本之间的关系,对《过番歌》劝业主题的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中叶葡萄牙入踞澳门,使这个有着悠久中华文化传衍历史的南海小渔村,成为东西文化和经贸交汇的中心.一方面,长达四百年的葡萄牙实际管治,使以葡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又使中华文化成为澳门社会的文化主体和发展基础."主体"与"主导"的分离或背离,使澳门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相望、对峙和制约的特殊空间.澳门的回归,在文化主体与主导的一致性上掀开历史的新页,但在中华文化主导下保持澳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是澳门发展的文化优势.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层次和影响力,扩大文化交流,便提到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5.
台湾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先住民的社会到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变迁。在这一进程中,闽粤移地民的进入是导致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自明朝后期开始,台湾出现规模性的移民,历经300余年。  相似文献   
16.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7.
产生和流传于清末民初的长篇歌仔《过番歌》,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社会底层的那部分中国东南亚移民的一段海外生存经验。他们从土地走向大海,离乡背井的亲情疏隔与骨肉离散,置身异邦的文化陌生与谋生维艰,其与中国宗法社会的孝悌观念和安土重迁的故园情结,以及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背后都潜在着激烈的文化冲突,注定了他们在饱经挫折之后选择返回故土的原点,形成了这部长篇歌仔"劝恁只厝那可度,番平千万不通行"的宿命的劝世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