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老百姓习惯说,吃不穷喝不穷,不会算计一辈子受穷。没错,在这个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大环境下,学会算计,应该是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都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来做的800万元的IT预算,如今,一千万元花出去了,还是没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模糊数学”优化扣球技术教学与训练手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在教学训练中排球扣球技术存在的问题,利用“模糊相关”方法定量分析扣球技术与教学训练手段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而筛选出提高扣球技术的最有效手段,仅供教学训练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名高山回转滑雪运动员一个滑降周期中心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个滑降周期中心率变化可分为三期,并就三个时期的不同心率反应,分别提出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结合滑雪运动的供能特点,提出了加大运动量的具体方法及有关夏训中应重点提高的身体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刘英辉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27-28,32
本文利用超声技术,采用DA-84型脚踏测功计,载荷分别2KP、4KP进行踏车试验,分析不同负荷的下肢运动后股动脉口径的变化情况,试图通过有关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域高校健身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高校学生健身观念呈现"阶梯性"东西部差异;各高校固定化健身制度建设差异不显著,非固定化健身制度建设呈现多样化;健身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健身器材和健身手段)比较丰富,健身手段呈现地域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的特色;不同地域高校学生健身目标仅局限在"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愉悦身心"、"防治疾病"四个方面,而对于健身目标的其他方面认同率很低.  相似文献   
17.
为学习和借鉴地方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经验,更好地规划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先后对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地方高校进行了调研。地方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认识统一、工作力度大、步子迈得较快、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和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为促进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笔者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公共体育课现状与学生就业压力大、课程紧、网络游戏占用时间多等现实问题,充分考虑学校现有运动场地设施与天气季节状况,以精简体育课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及不良天气干扰,以增加自主、自愿、自觉体育锻炼时间促进锻炼兴趣增强体能,构建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结果表明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更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学生体质下滑明显,学校体育面临困境,结合指导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多年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提出学校体育借鉴"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基本构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意志品质、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健美专项课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辉 《体育科学》2002,22(4):17-1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健美专项课与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专项课进行研究.在100 m跑、1000 m跑、立定跳远、铅球、引体向上这5项达标中,健美班分别与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班比较,总体呈显著性差异,P<0.05;健美班学生胸围指数比身材高大的篮球班、排球班的学生大,与足球班、武术班学生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健美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