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81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呈逐渐年轻化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能快速解除冠脉狭窄,拯救凋亡的心肌细胞,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值得肯定。但介入术后心绞痛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西医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合理应用中医方剂、中成药,以及中医外治法等,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82.
鲁迅的“中间物”思想表明他对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在时间意识上表现为一种被法国学者伊夫·瓦岱称之为的“空洞现时”感。这种“空洞的现时”,在鲁迅那里经常转化为“沉默”的主题与意象。“无声的中国”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现代性表征。然而鲁迅的“空洞现时”感并未导向彻底的空虚和沉沦,而是在对于“空洞现时”的揭露、表现和批判中,与这个时代构成了一种被福柯称之为“英雄现时”的关系。鲁迅在悲观与虚无之中奋起反抗,使悲观与虚无成为现代人的意义的试金石,使“空洞的现时”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的现时”。鲁迅以其对“空洞现时”的克服与超越完成了自身的英雄化。  相似文献   
583.
当下的数学课堂,“嵌入”式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课堂的一种常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难以找到交点的异面直线。从普遍存在的嵌入走向深入的数学课堂是数学学科属性的回归,是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有效对接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84.
全国两会报道历来是媒体同台竞争的重要阵地,是展现媒体特色和扩大影响的重要契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家媒体尤其是省级党报如何才能做好两会报道在激烈竞争中出彩?笔者梳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媒体报道发现,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增强优质内容供给、提高新技术运用水平,仍是媒体在激烈的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5.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图片审查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利用Forensically和Photoshop Droplets图片检测工具对《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来稿中图片重复使用、图片局部操纵以及图片数据伪造等典型学术不端案例进行审读,并总结出快速准确的图片审读方法,以期与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共同探讨,共同提升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推进诚信学术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586.
“融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有效推进五育并举,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数学教师应该从“融学课堂”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587.
储能技术是能源科技战略性新兴领域,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由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储能技术已成为国际能源科技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推动我国储能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建实践,阐述了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新的专业建设模式等。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高校的储能专业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