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
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也考验了中国新闻媒体。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SARS时期的传播现象、传媒表现,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和评价。痛定思痛,希望SARS之灾带给中国新闻界更多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拍案而起”常常可见诸有关反腐的新闻中,拍案而起的人往往是地方党政的首长。这些领导得知下面的基层干部胡作非为、贿赂公行、横行乡里。常常义愤填膺,拍案痛斥。“拍案而起”一词用在这里,既可传领导此刻愤慨的神情。又可表其痛治积弊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是本刊的刊名,承蒙全国各地读者和作者的厚爱,刊龄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两种以《新闻记者》为名的期刊问世,而且为推动进步的新闻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请看本刊记者吴元栋采写的《寻访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一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报章上经常能读到有关书法的惊人报道。陕西有位书家用85公斤重的毛笔在30平方米的白布上书写特大的“竹”字,大大超过了诸如《石门颂》、《泰山金刚经》、《瘗鹤铭》等古代摩崖的擘窠大字。其笔全长3.07米,吸墨16公斤。  相似文献   
15.
媒体的鉴识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5,(12):19-19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的年会前些天在沪落下了帷幕,会议的盛况许多媒体作了报道。与会代表在会上有很多常论宏议,在我看来似乎还是王蒙与余秋雨的演讲较有份量。因为其最切当下此地报刊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 地震后的这些天来,国内的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对四川地震的灾情与抗震救灾作了大量详尽的报道:党和政府心系灾区的百姓,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飞赴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各省市的党政机关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项奔赴灾区的救援行动;解放军子弟兵、武警战士和消防官兵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奋不顾身地奔赴各个灾区抢救被困的群众;来自各地的医疗人员在简陋的帐篷里,夜以继日地对大量受伤群众进行治疗;社会各界纷纷募捐赈灾,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17.
如今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报道屡见报端 ,读者无所适从 ,颇有意见。比如 ,关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 ,按1995年8月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到2000年 ,实现淮河水体变清。新世纪伊始 ,2001年1月18日工人日报报道 ,说淮河流域污染仍较严重 ,离条例所定的目标尚有差距。而同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却以《千里淮河现清流》为题 ,称淮河变清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类大相径庭的还有山东曲阜孔庙文物被损事件的报道 :北京文物部门的有关专家经实地考察 ,认为孔庙文物毁损严重 ,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却说文物并未损坏。这是对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 ,震惊全国的渝湘鄂系列杀人抢劫案的涉案人员先后归案 ,各地媒体都及时作了报道。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 ,好多地方报纸在报道张君与陈世清的落网时 ,都用了“匪首张君”、“首犯张君”、“主犯陈世清”、“劫匪张君”、“悍匪张君”等字眼 ,而新华社的有关电讯则是称“主疑犯张君”。当然地方报纸的这种用词实是因为这一伙人作恶太多 ,丧尽天良 ,故亦在情理之中。然而倘若我们从法治的角度来看 ,这些地方媒体的报道是有问题的。因为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之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  相似文献   
19.
吴元栋 《新闻实践》2002,(11):33-34
“一稿多投”,报刊的编辑通常总是反对的。这也不奇怪,因为作者一稿多投,一旦两家报刊同时登出,或某家报刊不知该文已经发表,跟在别人后面又登一次,这种情况一多,总会影响一家报刊社的声誉。所以编辑部往往会采取一些追惩性的措施,如扣发作者稿费,或将作者的名字记录在案,封杀他的稿子。这当然事出无奈,也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一谈起记者的形象,人们好象颇有微词。不过,予也谫陋,所遇的倒是勤勉本分的居多,而且他们的工作也大不易。譬如某些大型会议或高层次的活动,那张专供采访用的记者证就不顶用了,须另有什么会议采访证之类方可。而此证的颁发又有级别、范围、名额诸方面的限制,一些小报记者为完成下达的采访任务,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寻路子,钻门于,软磨硬缠,甚而还有为其洒了一掬热泪的。这种为采访而拼搏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另外,倘去采访某位领导或者名流贤达,有时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时而还得有坐“冷板凳”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