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学书简     
十四……你的语言,干巴,枯涩,文学性太差,好似先天营养不良。叫人读着,如吃锯末,如嚼干草,没一点味儿.个中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读书太少.我常对业余作者讲,如果把作品的语言比作禾苗,则读书犹如施肥,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更是施长效底肥。读书多了,语言就可能丰美了,鲜活了,也就有了文学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太少,下笔如有鬼,鬼缠得你语言干枯,令人读之伤口,品之乏味,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32.
闲读偶记     
段海峰主编、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家感悟人生丛书》,凡五种,皆可读.说可读,一是人人都有人生,但未必人人都能感悟出什么,更未必人人都能写出文章;而这些名家,既有独特感受,又能款款道出,我们读后便可得到启示,有益于自己的人生.二是,各书所收,全系短章,意蕴深长,语言活泼,无教训人的架势,有亲近人的态度,因而耐读,也好读,读后,又可得到艺术的享受.  相似文献   
33.
闲读偶记     
《欲读书结》(三联书店出版)是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的结集.读书,各有各的读法.有的能把书读死,有的能把书读活、读死者,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寻章摘句,书是书,我是我,读毕掩卷,所得甚少.读活者,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体验和书结合起来,参照、印证、分析、引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加深理解,开扩思路,进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读法,哪怕只抓到书中的某一点、某一部分,也会使自己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34.
文学书简     
二十二……不要迷信天才。写东西前,不必先自问:“我有没有创作的才能?”既然你有相当的生活积累,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写作的冲动,那就开笔写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我说,每个正常的人脑子里都有文学细胞,只要条件许可,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都可能写出文学作品。文学大师们可能有天才。但他们总不承认。鲁迅就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列·托尔斯泰也说:“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分勤奋。”  相似文献   
35.
闲读偶记     
近年来,陈天然以他的一笔好字,蜚声海内外;都知道他是书法家,大小城市都能见到他的墨迹。知道他是画家的人,并不多。这情况,大概缘于美术作品不易流传,见到者不多所致。我早知道他是画家,想欣赏他的画,却很难找到。十年前,陈先生赠我墨宝两件,一写“翰墨香”,一为集《离骚》句“望崦嵫而勿迫,恐(?)(?)之先鸣”。装裱后,悬于壁间,日夕品赏,越看越觉着有味道。他的书法,苍劲遒健,质朴雄奇,铁划银钩,力透纸背,龙蛇飞舞,气势夺人,有骨气,无媚态;尺厚的东西。我对这位风格独特的书法家产生强烈兴趣,很想了解艺术家其人其艺。  相似文献   
36.
闲读偶记     
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个奇特人物.他初为富家子弟,声色犬马,风流倜傥;后为艺术家,才华横溢,艺品高绝,于诗词、戏剧、绘画、音乐、书法、篆刻,无不具有高深造诣,为世间留下了大量艺术珍品.正当他39岁的盛年,竟毅然舍弃妖妻美子,万贯家财,和酷爱半生艺术事业,去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了.出家后,修南山律宗,持戒甚严,缁衣芒鞋,黄卷青灯,一日二餐,过午不食,物质生活十分清苦,而内心世界却异常澄澈而平静.从李叙同,到弘一法师(李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从一个蜚声海内的艺术家,到六根清净、一心念佛的苦行僧,这个转变实在太大,以致于在当时和以后,世人多不理解.但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平事略,他的思想演进的轨迹之后,便庶几可以解开他的出家之谜.  相似文献   
37.
一个在农村生活的青年朋友,外有稼穑之劳,内有家务之累,终岁忙碌,却酷爱文学,多年来,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和新肘期以来的小说,常常想写,竟写不出多少东西,很苦恼。见了我,抱怨道,有创作欲望,无写作题材,折腾得难受,便疑惑自己没有文学天才,点灯熬油,空爱一场;要改弦易辙,洗手不干,又于心不忍。他这种情况,有代表性。题材从哪儿来?这本是常识性的问题。“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  相似文献   
38.
闲读偶记     
《清风集》“文化热”中,出现不少评说文化的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推出了一套别致的丛书:《解忧集》、《清风集》、《知味集》、《书香集》、《说画集》。谈酒,谈茶,谈吃食,谈书,谈画,从各个方面描述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的“生活艺术”。各书均为名家所编,不是辑录古书、旧书,炒前人剩饭,全部篇什都是约请当代文化艺术界名人专为各书撰写的。话题虽是老话题,文章却是新文章,极具欣赏价值。这册《清风集》,袁鹰编,全是写茶的。华夏茶文化,历史悠久,茶种类,名目繁多。文化人并不人人嗜酒,却几乎人人饮茶。茶能消乏解渴,又能移情寄性。最是春朝独坐、寒夜客来之际,身心困顿、亲朋欣聚之时,一盏在手,慢啜细品,更会引起许多绵思遐想,悲欢哀乐,娓娓情怀,款款心曲。因此,关于茶,便大有文章可做了。多数是说喝茶,品茶,也  相似文献   
39.
三、从写诗到写散文 高考失意,沮丧至极,但作家梦仍在继续。文学这东西,最能勾人魂魄;一旦爱上它,终生难脱离。尽管吃了它的亏,还要苦苦追求它。 在那所专科学校上学时,正值饥馑年代。功课不重,闲时间很多。为了把注意力从肚子引开,正好埋头读书。四厚册的《战争与和平》就是那时读的。百余万字的《静静的顿河》,打发了好几个长长的下午。《红楼梦》读了三遍,《红楼梦》里的诗词全部抄下,一首首读到会背诵。学校在南阳卧龙岗上,不远就是武侯祠。全民都正挨饿,几乎没有游人,森森古柏遮掩一个静悄悄的所在。我常去那里读书,那里也真宜于读书。因为常去,道人也熟了,曾给我讲解嵌于壁间的《出师表》刻石。当时,做过一首诗,现在还记得:  相似文献   
40.
六、下乡五年 “文革”中的事儿诡谲异常,变幻莫测,人的命运只能听凭“形势”安排,自己当不了家,荣与辱,浮与沉,都有很多偶然性。“文革”是一出既严肃认真又荒诞不经的连续剧,无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上台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老是转换,到煞戏时我才发现仿佛每个人的鼻梁上都抹有一块白粉,丑角似的滑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