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袁可嘉在1946~1948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的精彩理论,促成了新批评在中国语境中的嫁接与改头换面的成活,并成为中国诗论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英美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有其深刻的学理依据(观念契合)和历史根由(走向综合),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32.
生涯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有关生涯能力的认知判断,具有动机性作用,对个体一系列的生涯活动发挥着强有力的影响。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有关研究揭示了影响生涯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有关因素。据此可以对个体的生涯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帮助个体改善其效能感。  相似文献   
33.
娄岙菲 《教育学报》2007,3(5):59-70
以往对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其作为论述中的确定结论来使用。其最大问题是,未能看到思想与实践之间的立体互动,使研究陷入某种平面化、静止化的误区。蔡元培对"兼容并包"的诠释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北大改革的最初两年时间里(1917年-1918年),蔡元培主要从扭转北大学风入手,希冀将德国大学崇尚学理之学风移植至北大,通过强调不同学术派别的兼容并存,将北大塑造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再加上,这种出发点正与蔡氏本性上"囊括大典"的偏好相契合,由此,学派兼容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兼容并包"真正可"兼容"的范围并非全如人们想象,人事上的争斗以及北京大学在民国初年的特殊地位,都可看作"兼容并包"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的合力。蔡元培通过与林纾的论战,借重自身的学术声名和社会威望,再加上新文化一派的通力配合,使得"兼容并包"作为北大改革的理念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34.
姜飞科 《科教文汇》2008,(10):172-173
《青红》作为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回到银幕的电影,带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从影片的构图,声音,色彩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影片的现实主义品性让我们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去追寻青红们以及他们父辈们的青春的记忆。  相似文献   
35.
《森林之魅》被有的学者尊为“中国现代诗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 ,但深入切实的文本释读却至今鲜见。语言、材料、结构的陌生化精心营造使《森林之魅》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美学高度和思辩深度 ;尤为高超之处还在于 ,这种精心营造并不外露 ,平静自然优游舒缓 ,而又处处存在着令人震动的张力和戏剧性“突变”。越是深入的文本解读越让人确信《森林之魅》的巧夺天工、高度整一 ,其文本现实比《麦坚利堡》更能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36.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37.
针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研究生数量大量增加,如何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培养质量,以“柔性交直流输电”研究生课程为例,提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课程改革方案,融合了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该课程讲解和研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正确的职业规范,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8.
蔡元培1923年辞职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岙菲 《教育学报》2008,4(6):72-79
1923年蔡元培的辞职是他与北大之间关系的转折点。这一事件不仅由此掀起了一股教育界“驱彭挽蔡”的风潮,也开启了此后数年他与北大教师学生就校长问题的“较量”。以往研究者更多关注于这一事件本身所蕴含的蔡元培敢于反抗军阀政府的政治意义及其不畏强权的高尚品德。现在看来,在此次辞职事件中,罗文干案只是一重要的导火索,而并非引发他辞职的全部原因。蔡元培选择了不合作的方式以辞职作为抗争,是五四后更趋激进的社会风向、北大突发的讲义费风潮、蔡元培内心难以调和的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自章士钊兼任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起,开始推行整顿教育计划,学界对此毁誉参半。“五七”事件后学生借机表达不满,学风不靖更激发其调整的决心。章士钊专任教育总长后,希望能够通过解决女师大风潮以重塑教育部权威;与此同时,教育界具有党派背景的政治力量纷纷登场,亦想借此机会实现掌控教育界的目的。教育与政治互为影响,女师大风潮对于192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界带有转折意义,是日后一系列更激烈冲突的相对温和的预演。  相似文献   
40.
《雨巷》读解姜飞七十年前,当戴望舒于不经意间顷刻挥毫而作成《雨巷》时,他大约不会想到这阕短章会在二十世纪未依然引人注目,甚至不少大学者也纷纷捉笔评点,却又待论殊异──台湾余光中先生论道:“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