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时下,电视界的趋同之风盛行。一些电视栏目在学习别人经验时,不是从这一栏目成功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去研究学习、借鉴,不是采取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的方式,而是一股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的红颜知己情缘是作家在现实情感存有缺憾与科场失意后的自我设计与自我疗 救。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最重要的品性是其对书生人生价值、学识学业的认同,男性形象的性格 主体是具有“情痴”的特性。作者津津乐道于此的原因一是科场蹬蹭后翘盼知己奖掖的真实心 态的反映,二是对现实情感缺憾的艺术补偿。从文化品味上分析,这类内容的小说实出于作家 泄导郁闷、平衡心理的游戏动机,作家虽自比屈原、李贺,但相比之下,他对知己之情的理性 认识却略显偏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大多数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明代以前尤为强烈,而到了明代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同情女性疾苦的社会思潮,李贽就是这一时期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代表者。以其《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焚书.夫妇论》、《初谭集》等为例,分析他关注女性、尊重女性、重视女性教育的进步思想,进而探究李贽产生这种进步女性教育观的原因以及对女性教育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用近四分之一的篇什描写了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这是作者屡遭生活蹉跎、人生磨难之后,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其中所蕴含的作家的情爱心理可划分为四个层面:(一)表达对知己之情的热情礼赞及急切呼唤,借此求证自身的人生价值;(二)比附名流,表现愿天下佳丽尽归名士的梦想;(三)泄导长期压抑的性欲苦闷,补偿情感缺憾;(四)对现实的家庭婚姻进行理想化设计与调整,以期实现完美的人生结局.上述情爱心理的四个层面互相渗透,互相整合,共同统一于"文人的自我设计"这一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其情感抒发与艺术形象塑造得以完满契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述,集中表现了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司马迁的生命观是唯物主义的,它既是历史深层积淀的结果,又是对历史深层积淀的反思.正是由于司马迁勇于正视死亡的存在,并把死亡视为生命主体激烈的生的一部分,加之司马迁特殊的人生遭遇,致使<史记>始终贯穿着生死对抗的主题,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诗词最能开拓人的感性。欣赏古典诗词,可以激发内心的柔情,可以葆有生命柔嫩的感受力,从而获得一种既生机勃勃又细腻深厚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7.
《李斯列传》记述了李斯如何由一闾巷布衣辅佐秦始皇吞并六国,稳固统治,位列三公;又于二世时如何因畏祸贪权而受制于赵高,杀扶苏、立胡亥.助桀为虐,致使民变四起,最终被胡亥、赵高所杀的全过程.他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但又包藏奸心;他具有不凡的文学才能,又汲汲于爵禄功名.卓然政绩与缺憾人格并存;锐意开拓的胆识与患得患失的猥琐心理兼俱.他死得很惨、这是玩火自焚的必然结果,他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充其量称其为“恶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的主创人员首次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概念,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一股“民生潮”。民生新闻之所以热度不减,具有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