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5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尴尬礼品     
拿当教书匠和当官比,没有当官的神气。几个同事一当了官,在电视上亮相的机会,比赵本山、葛优还多。再加上下车有人拉门,上主席台坐当中,还有整齐划一的鼓掌,等等。同样是人,又差不多是同届毕业的,凭良心说,谁比谁差到哪里去啊!每思及此,要说自个儿眼睛没有发过一秒钟热,妒忌心没有像萤火虫那么一闪一  相似文献   
112.
五六十年代,许多上了高中的女孩子于青春期和第二特征还有一种恐惧感。束胸是普遍流行着的,和今天流行着的扩胸,到处是丰乳器的广告,正成对照。这事好像非常遥远。其实不然。我太太就告诉过我,她十八岁的时候还对男性有恐惧感。有一次,她坐到了一张木头椅子上,感到那椅面有点温暖的感觉。她想起来这是一个男教师刚刚坐过  相似文献   
113.
[孙绍振点评]文勇的这堂课有许多亮点,我只能拣其中比较突出的点到为止。首先,他对《祝福》有深刻的研究,不像某些教参那样,把祥林嫂的死仅仅归结为封建势力,而是尖锐地指出,祥林嫂之被虐杀是没有刽子手的,是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一种传统观念杀死的。  相似文献   
114.
妈妈政府     
<正>自从当上了教授,年资日益增长,连我自己也感到无端地受到分外的尊重。在学校里随便走到什么公共场合,都有学生,上过我的课的和没有上过课的,给我让路;到外面开会,常常有人把我从角落里拉到中座,像婚礼中的新郎一样安排在最醒目的位置。其实这几年,我和过去相比水平没有多大变化,除了顶部头发越来越沙漠化,不得不调动四周的植被来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地方支援中央以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但是我仍然乐于享受我们礼义之邦对于我的尊重和微笑,还有对于我怪脾气的迁就。  相似文献   
115.
把作文固定为区区60分,高素质和低素质学生之间的差距甚小。一般低素质学生的作文很少低于60分左右(合36分),高素质的学生大约在80分左右(合48分),只有12分之差。真正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做标准化的题型的练习,用排除法,根据上下文去揣摸命题者意图,掌握拿分的技巧却是见效很快的。改革的不配套,就逼出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一方面素质教育在理论上叫得很响,一方面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心照不宣,把主要精力放在客观题海的“操练”上。  相似文献   
116.
117.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似文献   
118.
母语教育的忧思和希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绍振 《科技文萃》2005,(5):172-174
这些年母语教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忧虑的触发,源于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滞后.在书面表达上,错别字多,用词不当,语句不顺,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连普通的实验报告和一般的通知,都需要上级反复修改.在人际交流方面,口头现场应对的能力不足,在正式场合发言,眼睛离不开事前准备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9.
进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身体出奇的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相似文献   
120.
2007年,一个并不遥远的年份里的一场考试,可能会决定很多教育理想的现实命运。对于已经在四省区进行实验的高中新课程,老师们的一致疑问是:“新课程好是好,就是高考会不会改?怎么改?”我知道,只要高考方案一天不明朗,老师们的迟疑就一天不会消除,课程改革也难以真正地“深入人心”。最现实的问题是,下一学年,代表了高中新课程最大亮点的选修课程,会不会因高考未决而处于徘徊状态?箭已在弦上。高考到底会怎样改革?能怎么改?我们除了等待、观望,能不能拿到桌面上来大胆想、大胆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政府的事,是课程改革者、教育专家、考试研究人员的事。而实际上,在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社会里,像高考这样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民间舆论与智慧”往往是重要的决策力量。3月的上海,就先有了一场在高校中文系的学者们,包括率先实行高中新课程的3个省的有关人员之间的讨论。话题就是:“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性质是:“民间立场”。希望是:“反思、批判、争鸣、建设”。这将只是一个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