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正翔,号陶斋。他是在“买办故乡”长大的。其叔父郑廷汇(秀汇)是上海新德洋行买办,同宗哥哥郑济东乃宝顺洋行之职员,著名买办唐廷枢是郑家的姻亲,曾寄圃和徐润则是郑家“两代相交近百年”的世交。如此家事和境遇  相似文献   
12.
直皖战争前夕发生的信阳兵变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主要兵变之一。兵变的具体时间唯《重修信阳县志》有载:“八年,长江上游吴光新部赵旅长率兵驻信阳,与原驻防军第八混成旅靳云鄂(应为靳云鹗)部下,时相私斗,地方兢兢自危。旋经调处分防,赵驻车站,靳驻城厢。三月四日夜,赵部哗变两营,抢掠车站商民数百家……”(《重修信阳县志·兵事志一》)。但此处记载仍与史实相悖,特此正之如左。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冬学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根据地内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开展冬学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抗战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二是民众文化素质过度低下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三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领导乡村的需要,此外冬学自身的优势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由台盟中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5—27日,在河南固始隆重召开。来自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专家学者,及海峡两岸王氏宗亲100余人与会。本次研讨会为"第四届中原(固始)  相似文献   
15.
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上固始移民入闽迁台,因其相同的移民集散地和移民方向,在中国移民史上成为独立的历史单元。文章从历史学出发,以唐代固始移民入闽迁台为主线,将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资源初步整合为移民资源、姓氏资源、信仰资源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通过闽台寻根反哺固始,实现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共享共赢。  相似文献   
16.
一九○九年一月袁世凯突然被“开缺回籍”,咎其原因,史家咸以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满汉斗争及西太后死后摄政王报“戊戌之仇”所至。笔者颇不以为然,故敢陈愚陋,恳求大方斧正。 一、袁世凯不是满汉斗争的失败者 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满汉斗争发轫于清初,激化于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以后,而形同水火则是“立宪倡导以来”,当时北京城内“满汉司员,见面不交语,对于政务满人专断处置,汉人敢怒不敢言。”于是荣庆与张百熙、奕劻与瞿鸿矶之争前后相随从。满人操生杀之柄,汉人辄被褫职免官,张、瞿去官后满汉斗争则表现为满清贵族的排袁(世凯)斗争。但此时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实  相似文献   
17.
1981年4月22日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在《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揭开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之序幕,至今30年。30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为此,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信阳师范学院、固始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9日在唐人故里.闽台祖  相似文献   
18.
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唐代固始移民与移民文化研究,于2009年10月25-27日在河南固始隆重举办。本次研讨会系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近百位海内外专家与会。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孙中山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没有马上回国而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对武昌成为革命的“首义之区”没有思想准备所致。 美国学者薛君度在《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引用孙中山本人的话,得出结论说:“孙中山后来把这次革命的成功说成是纯粹的偶然事件。”①当时孙中山的确有此认识,他在《革命原起》中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②孙中山这一看法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中批评说:“这种看法,既低估了革命力量,又低估了群众的反清激情。”③李廉方则认为:“革命爆发的时间和方式诚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次革命的成功决非偶然。”④可是现在的学者,为维护孙中山的形象,往往对此采取视而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再起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一一年十月袁世凯东山再起,实为袁氏绞杀辛亥革命、攫夺民国总统之先兆。然史家却少有论及。于是,笔者孤陋之心遂生耿耿,妄动愚笔以属拙文,甘负锻于方家同人。 一、袁世凯侨居彰德的隐衷 戊戌政变,袁世凯与帝党结下怨恨,一九○八年西太后身亡,载沣代行摄政,袁世凯就终日不安。一九○九年初,袁在惊惧万状之余,微服天津,住进英租界利德顺饭店。不久,就接到摄政王载沣代发的“回籍养疴”的谕旨。一月四日袁世凯得到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H)担保他生命安全的承诺后,才敢小心翼翼地进京向摄政王“谢恩辞行”,一月六日便仓皇登车前往河南,昔日威风凛凛的袁世凯就这样“被满洲政府用侮蔑的手段放逐了。”令人费解的是袁氏此次罢官并不回项城归旧里,而是“初居汲县,两个月后再迁彰德城北门外的洹上村”侨居下来。笔者以为袁世凯此举正是为他再次出山作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