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5篇
教育   3464篇
科学研究   509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71篇
综合类   138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46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据权威数据显示,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中专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创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72.
诗以有意境而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是心灵之声,有意境则自有诗美诗,高度凝练才有韵律之美,诗品源于人品;诗道唯在妙悟。  相似文献   
73.
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经历5年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实践,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达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至少应该有以下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74.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在整个中国农村 ,特别是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此乃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因主要有灾荒、人祸及其各种经济压力等 ;其迁徙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流动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而这种人口迁徙则对社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5.
76.
盖茨的启示     
1973年,一位名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l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是来这里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32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相似文献   
77.
本论文总结了我国东方文学学科发展的三个突出特点,概括了当前学界有关东方文学研究的四种主要内容,反思了当前的研究与教学现状.指出在研究上应加强东方文学自身本体的深度研究,拓宽比较视野、思路与方法,重视翻译、拓展翻译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上,应克服"欧洲中心主义"、学科设置与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困扰,重视并加强本学科的基础教育,提高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等院校的本学科从业者的研究与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8.
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保持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9.
要确保教学质量,让历史课堂充满魅力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和准确性、逻辑性和精炼性、生动性的情感性、通俗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80.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唐女子教育在承继以往的同时开始了新变;教育面上的相对普及,教育内容上的“德”,“才”并行,以及家庭熏陶式的教育方式共同反映出中唐女子教育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