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教育   3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具有传统认识论思维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结果造成课堂师生交流的IRE模式。若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则具有可对话性。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同的可通约的基础,而在于理解,具有问题优先性、持续循环性、游戏性等特征,其价值在于追求教育的创新性、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以及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理念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32.
深度学习是话语互动的内化。深度学习需要高质量的师生话语互动,但是目前语类化的师生话语互动IRF(E)结构适合简单学习,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师生话语互动IRF(E)结构适应深度学习,关键在于改变目前师生话语互动IRF(E)结构的语类化性质,从师生话语互动目的、话语互动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话语互动方式等三个维度重建话语秩序。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结构应是ID[RF(I)]。  相似文献   
33.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形态。对话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适切的课堂话语环境。对话教学所需要的课堂话语环境具有共同体的特征,从本质上讲,对话性教学共同体是一种异质化共同体。对话性教学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对教师权威、课程设计与管理、对话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构以及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34.
深度学习丰富了学习的时代内涵,使学习拓展为认知、人际和内省三个领域,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一致性。此外,深度学习强调的认知发展、合作交往、批判反思、问题解决等理念也能够有效弥合当前劳动教育形式化、功利化、片面化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在深度学习理念引领下的劳动教育将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样态,具体体现在:道德教育与认知发展并重,简单操作与反思性实践并存,个体劳动与合作劳动兼具,行为性与活动性共存。而活动作为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将成为实现劳动教育深度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5.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的代表性人物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强调传统之于理解的重要性,尊重理解的主体性;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后起之秀哈贝马斯强调不应屈从于传统,必须联系经济、政治条件对传统进行批判和反思,致力于人的解放和公正社会的建立。二者表面上看似矛盾,实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解释学的这种一体两面的走向对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重建中,应该进行体验性教学和批判反思性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和公正社会的确立,而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体验性教学和批判反思性教学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36.
张其昀是我国新儒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台北华冈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这是其大学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实践。张其昀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应为治国平天下,而大学教育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行仁。张其昀特别重视大学的办学精神,倡导一种集大成的办学精神。张其昀的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7.
对话教学作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重建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反思了对话教学的一种形式--外语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实行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指出适于对话教学的课堂文化的缺失是外语交际教学法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效的对话教学不仅需要话语的有效性,更需要适于对话教学的文化环境,并阐明了在我国如何构建适合对话教学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38.
有效的教师提问能够促进课堂对话。但是,当前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许多缺陷,许多教师将充斥着无效问题的假对话视为课堂对话,造成课堂对话无法正常进行。课堂对话需要真问题,而有效的教师课堂提问具有平等性、层次性、启发性、简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9.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当前以及未来社会都无法回避的文本形态,在培养学习者实践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就目前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教学对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教师对文本价值的认识趋向浅层化.因而,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出发,探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本质,重新审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