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1.
《札记》充分肯定了《思考》一书就修辞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展开的论述的主要观点 ,认为构建了一个颇有创意的框架 ,其中第三章“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层次性”把内容与形式同能指与所指、辞面与辞里结合起来分析 ,更见创意。同时 ,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和某些论证方法的使用 ,等等 ,提出了或为认同或为商榷或作补充的种种意见。  相似文献   
22.
词的比喻义与“城”字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方式之一是在原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比喻义。本文结合“城”字现象,从比喻的本质特点和结构形式阐明词的比喻义的产生过程和被社会接受的若干条件。  相似文献   
23.
科学的修辞学须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把修辞研究方法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则是修辞学方法论的本职工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重视修辞现象本身的三个因果关系:一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二是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不然;三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将然。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他山之石”,用相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审视修辞现象,进而更开放更全面地解决修辞学问题。  相似文献   
24.
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在修辞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为,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移用到修辞学上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言语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的新说,用之以阐明转义修辞现象的形成过程、形式建构、内在规律和使用效应,并对转义修辞现象在言语义向语言义即词义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作了专门论述。把本来就密不可分的语言和言语结合起来观察和研究,是既有益于语言学本体,也有益于修辞学的,可以同时促进语言学和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3 语序的逻辑考察3.1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依附语言进行,因而对语序(不论是句内语序还是句际语序)的考察都不能缺少逻辑的考察.可以这样认为,汉语语序不仅仅是汉人的认知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汉人思维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汉语语序是客观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汉人对这些逻辑关系的主观认识在汉语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6.
旧体诗中的独语句(以下简称独语句诗)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欣赏者和研究者。不过,对它的赏析和研究,大都是就句论句、随句评点,缺乏理论的探讨和系统的分析。本文力图打破这种赏析和研究的旧模式,建构一个新的框架,把独语句诗看成是作为非形态语言的汉语的一种积极反映,从语法、逻辑、心理角度加以考察,揭示其结构形式、理解机制以及产生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原因。而进行考察的客观基础,又建立在独语句诗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的抽样调查上,做到立论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27.
由某些语法结构提供修辞资源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语法和修辞各自有其界限,但这并不否定修辞以语法为基础,语法结构作为修辞资源。而就作为修辞资源的语法结构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语法结构资源,另一类是特殊语法结构资源。二者划分的界限在于前者本身不带有修辞素质,后者本身带有修辞素质。后者既关乎语法,也涉及修辞,因而成为语法学和修辞学共同关心的对象。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某些语法结构的语法特点和修辞效用,可以加深对汉语民族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过五台山 一 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 打破禅关惊破梦,朱妨仇恨是清狂。 二 荒凉殿宇有啼鸦,稀世藏经灰化也; 昔日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一方面说明比喻是一种错误,因为“凡喻必以非类”,违反了“异类不比”的原则,另一方面着重说明比喻是言之成理的,因而比喻是一种无理而又有理的修辞手法。言之成理的关键在两个不同的事物有某一点相似。相似点是比喻的构成、功能、表达效果的基础。相似点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的反映,而人们对它的选取,又受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表达目的的适应的制约。它还有或隐或现,或作用于直观,或诉之于思辨等等不同。总之,比喻在具有复杂性的相似点的万花筒中千变万化,纷呈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