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9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教育发展中资源短缺矛盾的内在要求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促进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教育资源必须配套甚至超前发展。但是,位于首都中心地带的东城区学校,不可能真正做到教育资源"大而全",而且教育资源的发展受周期性的限制,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都有与教育发展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协调性。这就要求我们以新的资源观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状况的分析,提出以下战略性构想:第一,积极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减少高等教育贸易逆差;第二,与西方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努力建设一批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第三,努力更新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利用中国优秀的本土化与西方化殖民主义建立动态的、共生的平衡关系;第四,密切联系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推进区域性高等教育联盟。  相似文献   
23.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包括“银河”、“曙光”、“神威”、“深腾”等系列巨型机的开发研制以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既孕育着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失败,又萌发了后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兴起.教学目标由虚无存在向内在生成、教学内容由外在普适向自我超越、教学方法由机械发现向建构探究的转向.赋予课程研制嬗变的奥秘.通过全景敞视的思维意识、"马赛克"流动的课程资源、回归"生活意义"的教育场域的考察,以求在对课程研制本体不断追问中加以"解钥".  相似文献   
25.
知识与课程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课程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追随社会知识理路的嬗变,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却在当今受到了动摇。“知识霸权”、“知识公平”问题相继出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知识的探求思路,摒弃对知识的绝对信任,呼唤学生的反霸权实践,回归学生的“游戏人”形象,使学生学会“维权”,质疑、反思、批判知识,并赋权给学生,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建构。  相似文献   
26.
知识观的纷呈交错日益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伴随信息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浪潮,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立足本土来审视外来理论?带着重重疑问,笔者踏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试图从知识观的角度来检视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7.
将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问题域",应着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加以考察。特别是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校长遴选、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术评价体系等问题均成为了大学"问题域"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以上诸问题的纲领性阐释和论证将成为系统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8.
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卷化"样态表现为"离农"和"为农"的交锋对峙。在基础教育目标定位过程中,曲解了其内在的神圣内涵,不仅缺乏动态的整体把握全局观,而且形成了城乡二元割裂的思维惯习。而"去内卷化"关键就在于通过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主体性教育的内在呼唤、以城带乡战略的切实施行等角度来确立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农村教育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
笔者于2009年末走访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一座城市,从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该区共有6万名小学生,其中,4万在农村。但令人惊讶的是,考入市一中(当地最好的中学)的80%是城镇学生,这确实令人深省。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难题,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30.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理性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分庭抗礼实为民族传统与舶来理论的博弈。这种景观的形成是由本土意识的日渐迷失和舶来理论的一元宰制所致。鉴于此,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径应通过选择性拿来和批判性继承使两种知识观达到真正意义的兼容和合,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社会渐进工程”式的改革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