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晋陆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我国古典文学里的许多名篇佳作,往往结撰别致,点题精巧,虽片言只语而警策全篇,实在是独运匠心,各标风韵,值得揣摩学习。我们仅以部编教材为例,根据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作一点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2.
怎样具体描绘风物万千,异彩纷呈的自然界?我国历代诗人熟谙“随类赋彩”的绘画技巧。他们展开语言的调色板,设色敷彩,状物传神,给人以悠然不尽的美感享受。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启发学生感受色彩,培养美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3.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这诚然是鞭辟入里的经验之谈。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往往注重提炼动词,收到了点睛传神的艺术效果。鲁迅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妙语联珠,生动感人,这与他胸藏万汇,精选动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鲁迅作品的动词运用,是富有借鉴意义的。首先,鲁迅精选动词,具有渲染气氛,揭示背景的妙用。文学艺术作品揭示背景。往往不是平直浅露地机械述说,而且精思附会,含蓄点示。  相似文献   
34.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35.
一、自学提要本篇说明了春蚕一生的自然发展过程,指出了蚕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赞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是一篇事理清晰、文情并茂的说明文。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弄清以下要点,力求学有所得:吃准题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精心提炼的标题往往能以一目尽传精神。本篇标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成句,原作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抒发彼此相爱、坚贞不渝的感情,一经引用,赋予新的意义。请想一想,  相似文献   
36.
高中语义第一册《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 因笑谓近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翻检通行的苏轼作品集,其中“魏庄子之歌钟也”,多作“魏献子之歌钟也”,原来是编者将其中的“魏献子”改作“魏庄子”了.究竟是魏献子,还是魏庄子?编者这样改动对不对? 我们说,应该是魏庄子,苏轼写作魏献子,显然是一处笔误,编者改对了. 为什么这样说?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广车、辅车淳十五乘,甲兵奋.凡兵车百乘,歌钟二?,及其鎛磬,  相似文献   
37.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38.
我们阅读古诗,往往感到逸趣横生,难以言传:或者移情入景,状物传神;或者巧比妙喻,警策动人;或者精思附会,别具匠心……凡此种种,都洋溢着一股诗趣,增加了悠然不尽的韵味。所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说:“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趣呢?  相似文献   
39.
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说明文,大多是通过故事形式,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教学这类说明文,应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获取有益的知识。怎样诱发学生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40.
一、题解:“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本篇由黄生借书事展开议论,说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勉励黄生认真读书.二、评注:黄土允修借书。生,旧称年轻的读书人:允修,黄生之名.——开门见山,落笔扣题.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随园,袁枚居金陵织造隋氏之园,改其名为“随园”;随园主人,袁枚自称.授以书,即以书授之.而,顺接连词;之,代词,指黄生.——主人见黄生借书,十分慷慨,绝无犹豫,借出书后并随即告诉黄生一番道理,本文重点在说明道理,故何时借书、借何书,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