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各国文化   3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男人的话,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体系。因此,中国的“女权主义”还只能称作女权意识或女性思想,远没有形成“主义”。而且,这种女权意识或女性思想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2.
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爱尔兰]约翰·班维尔著,张鹤译,新星出版社,2007 2003年,爱尔兰著名作家,2005年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出版了一部新书,书名叫《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Prague Pictures,Portraits of a City),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和兴趣:  相似文献   
63.
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2024年则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卡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卡夫卡。当今这个面临诸多焦虑、困惑、恐惧、撕裂乃至战争的世界就更需要卡夫卡。卡夫卡似乎无处不在,乃至于不是我在说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在说我。卡夫卡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卡夫卡式处境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总是不期而遇。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困境、悖谬,我们除了以“卡夫卡式”来描述和表达,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相似文献   
64.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30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身处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现代世界,阅读卡夫卡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学界的卡夫卡研究也蒸蒸日上,正当其时。作为中国学者,须始终以中国视野研究外国作家,这既是曾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65.
澳大利亚作家亚历克斯·米勒通过其代表作品《祖先游戏》《安娜贝尔和博》以及《别了,那道风景》描绘了华裔、英裔和土著在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生活历程。他们在文化碰撞和祖先情结困扰的错位心理下冲破了二元对立思维,在重合的身份维度中渐形成了特有的澳大利亚民族身份,成为多元文化下的新人类。  相似文献   
66.
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传说很多,并且流传非常久远。"传说"就是远古以来人们通过口头"传着"说,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他再传给你,如此往返,周而复始。几千年来,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传说又演绎出许多新的传说,传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意义衍生出新的意义,有的意义则渐渐失落,最终变得无从把握和考辨。思考和追溯这些传说的流变及其意义的转换和变形,应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关普罗米修斯神话的最早记载,见于赫西俄德的《神谱》。赫西俄德(Hesiod)是古希腊的第一位个人作家。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  相似文献   
67.
68.
加缪(1913~1960)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然而,他的思想和创作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在经历了后现代的解构大潮之后,人们失去了终极的价值和目标.意义的失落或消解既是我们当下生活的原因,又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理论的世纪,而法国理论又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富有活力的理论。在诸多的法国当代理论家中,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德里达、福柯、拉康、罗兰·巴特等人,但是,有一位与他们具有同样成就和影响的思想家,我们却一直不甚了解,或者说知之甚少。这就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  相似文献   
70.
1939年,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乔伊斯完成并出版了他最后一部杰作《为芬尼根守灵》,两年后他在瑞士的苏黎世撒手人寰。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道:“百感交集,一点麻烦,有谁能理解我?在于百年的茫茫黑夜中有谁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还有谁在阅读和理解乔伊斯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呢?乔伊斯在为谁守灵?为自己?为他的时代?为现代主义?还是为西方传统的小说观念?乔伊斯精心设计的诸多谜语谁能解答?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伊斯研究专家理查德·艾尔曼的洋洋97万言的《乔伊斯传》,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和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