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8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黄裳是上海沦陷时期散文热的先行者,他在《中华副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墨与文人》、《听春雨》与《忆景山》未见收入其文集。三篇佚文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性。黄裳的有意遗忘概因《中华副刊》乃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之故。此举反映出沦陷时期文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对沦陷状态下的文人进行政治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刊物的政治倾向定性,而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判断。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执行体系,并对其应用进行讨论,以期为战略执行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喜剧艺术的经典,《威尼斯商人》具有深广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它以巧妙的艺术构思为我们呈现了夏洛克、鲍西亚等不朽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丝》作为文学革命之后出现的文化期刊,对民间文艺的发掘延续了五四文学精神,在对民间文艺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从文学、历史、民俗学的层面高度评价民间文艺,而且因此发现了将启蒙意旨传播给民众的可能途径。将民歌视作新诗创作的文学资源之一。如果说,民歌的收集具有新文学建设意义的话,那么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收集就具有历史与学术的价值,可以将此视为从民间角度构建民众的被湮灭的历史。在此意义上,民间传说是“民众们的历史”。《语丝》中关于民俗的讨论提高了刊物的学术价值,也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门类。因此,《语丝》对“民间”的找寻具有深远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5.
陈蝶衣将《万象》与“鸳鸯蝴蝶派”做区分是通俗文学合法性寻求的必然举措。“通俗文学运动”在通俗文学的定义、内容、形式、功能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立了通俗文学的理论基础。长篇通俗小说、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及女性作者的新文艺小说是《万象》“通俗文学运动”的重要收获。《万象》对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反映了沦陷时期通俗文人的文学想象。经由此举,通俗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了一定认同。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研究方向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是形成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在我国科技事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三个方面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创新破坏论主张,各个企业应采取进攻与响应行动来追求市场机会.这些具有对偶竞争关系的行动能够决定企业长期的生存和表现,企业必须通过采取优质竞争行动来获取竞争优势.对动态竞争中的优质竞争行动测量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周作人附逆之后对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作人一向的上海厌恶症与他在此时上海文学界中所获得的尊崇地位形成奇妙反差。周作人与《古今》、《风雨谈》等期刊之间的互动表明了他的潜在心理:在畏惧民族道德审判的精神状态中用高雅装点自己,寻找同路人以排遣罪恶感与寂寞感。就文学创作实绩而言,周作人与周黎庵、文载道等上海青年文人的文学交谊不仅让《古今》变成了周氏散文大本营,还促成了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热。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广东企业创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创新型的经济,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竞争优势,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从广东企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广东企业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加快创新的思路及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