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分析成人教育教学对象以及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说明成人教育电类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成人教育电类基础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其应用价值不仅适用于成人教育,对于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平台课的信息化以及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
近些年来我和亲友师长们联系,也逐步现代化了,不是打电话就是发Email,很少动手像以往那样写信了,的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同时也仿佛觉得原先收到的书信更加可亲可爱起来,感叹着连书信文化本身也发生了重大“转型”或巨变,亲笔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的信件大概快要变成历史文物了! 近日适值学校放假,就抽时间翻检过去的书信,忽然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一封用毛笔书写的信,小小的信封上有着我非常熟悉的笔迹,那是我的硕士生导师黎风先生在20年前的来信,也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封既普通又  相似文献   
23.
丰富的“五四”是“说不完”的。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交织可以催生很多有意义的话题。从文学及史学的角度论及九点:激扬青春的“五四”、意在创新的“五四”、策略批判的“五四”、性别和谐的“五四”、文学母题的“五四”、文化传播的“五四”、文化磨合的“五四”、文化创语的“五四”和面向未来的“五四”,以表对“五四”90华诞的纪念。所谓“九点”其实也是“九脉”、“九维”、“九命”,喻示着“五四”文化经脉的顽韧、通达,文化精神维度的多元、多向和文化命运的强健、博大。  相似文献   
24.
鲁迅在散文《无常》中曾说到,乡间“下等人”所喜爱的“无常”(“无常戏”的主角)有这么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即“理而情”。值得注意的是,这来自民间露天戏剧舞台上的“无常”戏似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信息:“无常”的这一性格倒与艺术的禀性暗合。我们认为,鲁迅、茅盾的农村题材创作就充分体现出了这样一个道是“无  相似文献   
25.
茅公与秦地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秦地现当代文学中的三大文学现象(延安文学、白杨树派和陕军文学)都与茅盾及其文学精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大师茅公,精神不泯,风范犹存,秦地文学就是一面折光的镜子  相似文献   
26.
为切实优化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环境,提出了“三义四化”之说,即“重建学魂”、“文科增值”、“协调发展”和“学术民主化”、“条件现代化”、“科研氛围化”、“体制完善化”,旨在概括优化高校文科研究生学术环境的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27.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语境中,如果说科技就是生产力,那么也可以说物质就是生命力——没有物质支撑,人类一切都无从谈起。其实,20世纪中国不仅发生了“人的觉醒”,而且也发生了相当彻底的“物的  相似文献   
28.
对鲁迅与茅盾这样以正直、正义和正大品格名世的作家,人们分析其文学创作、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许多角度,但却普遍忽视了他们与物质文化的密切关系,他们的理性思考和文学想象背后隐含的诸多动机,也必然有其物质或金钱方面的追求。他们受益于物质和金钱,却也曾受限于物质或金钱,但他们终生都在努力成为物质或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们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法,作为现代职业化文人的他们,始终是在“物质”与“良知”之间努力维持和发展自我生命的。对于作为人而非神的他们来说,建构自我人生、追求文化创造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源与命脉自然都不会凭空而来,也都需要起码的物质条件来,由此“卖文为生”便构成了他们长期的基本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9.
(主持人语)2003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中学语文的“选修课”设想,对于几十年传统的语文教育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几年来,经过全国各地的实践和探索,这样的尝试是否成功?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加以完善?为此,我们邀请来自国内多个省市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曾经参与课改的中学教师与课改的亲历学生展开了一次圆桌讨论,讨论触及到了当前这一课程改革值得注意的现象,下面是一些讨论的要点摘录。  相似文献   
30.
众所周知,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但无论如何理解,都不能否认文化是人的创造,与此同同,但对“文化创造”的期待与追求才是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新型的也是真正具有现代性或兼容性的“文化创造”恰是20世纪中国志士仁入(包括优秀文学家)共同的美好愿景。当然,文化抉择上的困境总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