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我们是怎样整理异形词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形词整理工作国家语委1999年正式立项,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课题组在"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分批整理"的方针指导下,从搜集到的近两千组异形词中,经过分析比较,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较常使用、公众的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作为第一批整理对象.现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式发布,郝铭鉴同志要我谈谈此项工作有关情况和个人的一些体会,以便同广大读者沟通,一起来做好这件工作.  相似文献   
23.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说的是一门知识或技术的掌握,除了老师必要的指导外,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每当说起这句话时,总会引起我对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24.
第二类时令今年[今年个](石、承、张、沧) [本年](石、邯、邢、唐、张、沧、衡) [同年](沧、邯) [当年](邯、保、张、沧、天、衡)  相似文献   
25.
当前,全国各条战线正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有关文件,进一步清理“左”的思想。二十多年来,由于经常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工作和生活,我们每个同志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左”的思想影响,这是毫不奇怪的。在语言学的领域内,“左”的思想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为了使我国语言学健康发展,我们语文工作者也有必要进行一番清理。  相似文献   
26.
(一)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以便协调我们各种活动的交际工具。“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就这个意义来说,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5页)显然,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语言。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它是以北京  相似文献   
27.
中国词典2000多年发展的历史,可分为“语文学时期”、“语言学时期”和“建立中国辞书学时期”。它们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词典从萌芽到成熟,以及到今天实现词书现代化。由于汉语的特点和使用音节语素方块汉字,所以中国的词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中国不仅有词典。还有字典和“韵书”。不仅品种不同,在编排方法上也与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不同。本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几部词典,评论了它们的贡献及其在词典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着重介绍了中国今天词书的编写情况和中国辞书学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8.
中国词典2000多年发展的历史,可分为“语文学时期”、“语言学时期”和“建立中国辞书学时期”。它们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词典从萌芽到成熟,以及到今天实现词书现代化。由于汉语的特点和使用音节语素方块汉字,所以中国的词书一开始就表现出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中国不仅有词黄,还有字典和“韵书”。不仅品种不同,在编排方法上也与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不同。本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几部词典,评论了它们的贡献及其在词典发  相似文献   
29.
30.
16岁那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机械科。这是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它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办的中央工学,抗日战争时才西迁重庆,主要为当时中国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我自己以能考上这样的学校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可第二年,发生了两件对我一生颇有影响的事,因而改变了自己早先热爱的专业方向。1952年全国放映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水堤》,我看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就把文章寄给北京的《大众电影》。过了三个月,我自己也忘了这件事。有一天,收发室通知我去领汇款单,才知道我的稿子发表了,让我去领稿费。我至今还记得那期刊物的封面是田华同志扮演白毛女的照片。这件事虽不大,却引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后来我看到一本刊物上讲关于汉语中“着”和“了”的用法的文章,我觉得它说得不全面,于是就在阅读中(当时喜欢在阅览室读各种报刊)搜集不少例子,写了一篇《也谈“着”和“了”用法》的文章,大胆地寄给当时著名的语文刊物——北京的《语文学习》,不久收到该编辑部一封回信,信中除充分肯定文章的内容外,还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因为当时毕业在即,还有教育部决定我们重新再参加一次高考,所以我就没有再去考虑修改文章了,但我一直把文章和信放在身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