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代社会发展迅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因而新语言也不断涌现。这些新语言,进入媒体流传,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学生作为人群中最活跃的一群,因其独有的吸纳新奇事物的能力,更成为传播运用新语言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诗性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奇葩。”它来源于文学标准语 ,但又不能一味遵循标准语。它是文学标准语的偏移、扭曲、变形和陌生化。“诗性语言”是作家特别是诗人的至爱 ,作为文学欣赏者也应尤其关注。因此 ,我将用中国诗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为例来阐述一下“诗性语言”的特点。一、表象的鲜明性何谓“表象” ?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它包括物象和人象。诗人正是通过选择表象来表情达意的。表象并非诗歌所特有 ,但诗歌的表象尤为多而鲜明。从宋代大文豪苏轼评王维诗的两句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就可知道一首诗就可构…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语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提高,经过两年的实验,探索出了以文章学、美学、叙事学、联结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的“选点突破模式”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语文写作教学改革,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许多新举张。在众多举措中,"新概念作文"可谓是影响甚大且受人推崇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改革确立了很多新的课程理念,由于实践者的曲解或误解,使得语文课程改革实践走入诸如对“统一论”认识的摇摆不定、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过度解构、 “作文创新”中的丢弃传统以及“多元评价”中的批评缺失等误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教学的"叙述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为一个勇于借鉴外国小说技法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现代气息浓郁.所以引入西方"叙述学"理论来解读鲁迅小说是适当的.根据中学实际,引入四个概念:叙述者、视角、节奏、理想读者,目的是加深中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理解,使中学生能更深入的探究鲁迅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它须臾离不开时间。正因如此,中学小说教学非常重视时间问题,特别是顺叙和倒叙,然而对小说节奏问题却谈之甚少,甚至忽略。其实这是不妥的,因为正是行文节奏的巧妙把握.才使故事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程改革大潮进入21世纪深水区之际,彭小明以一个高校语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着溯源、求根的语文教育理念,创构了“元语文”。“元语文”坚持本源性阅读教学观、本真性写作教学观、本体性语文教育观以及重视言语形式习得以培养言语能力的策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和建构。其启示是:不可为语文创名而创名,而应依语文之本而创名,为语文的科学发展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又是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尽管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贡献却在教育方面。他一生四十余年从事讲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教学主张。作为一个编定“六艺”为教学内容,培养“贤者七十二”的大教育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引后人孜孜以求。本文试从教育活动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法与学法”的角度,对孔子的“为师之道”进行初步探索。一、教师观孔子并没有直接发表过“谈教师素质”一类的长篇大论,但作为“圣人级”大师,从他的一些言论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小说作为描摹人生的叙事文学,语言除具有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可感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小说语言的两大系统———人物语言系统和叙述人语言系统中体现出来。中学鲁迅小说自然也不例外。一、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物语言直接间接地反映人的思想、愿望、心理。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就具有灵活性、口语化和个性化三个特点。1.灵活性《祝福》中人物语言就如此:卫老婆子讲祥林嫂改嫁经过,祥林嫂讲阿毛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