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我为学生制作读书卡我的读书卡标题是:每周一读·奇文共欣赏。里面有下列六项内容:一、篇名;二、书刊及期号;三、精美语言集萃;四、文章中心(40字~100字);五、对本文感受最深的地方(50字以上);六、掩书而思。特别是“掩书而思”一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我们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两大课题: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一是电化教学的全面普及。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这么说,素质教育是总的教育目标,电化教育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如何寻找电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来落实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我们认为,搞好电化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可以如下三个方面为切入口。一、自觉坚持语文课的“三观”教育功能。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思想政治课,但有一点却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语文教师既是“经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报告文学,对于一个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很难从文艺创作的高度理出个头绪。因为文章平白如话,文前虽有提示,还是很抽象,学生几乎看不出什么问题。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教师就应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带领学生认识理解他们认识理解不到的东西,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 在教育方法上,一直有一个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问题。如何把学生看似粗浅的文章进行深教,让他们受益匪浅呢?我仔细地思索了整篇文章,决定以“把作文教学寓于单篇课文教学中”为理论指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课文内容教学问题,又可化抽象的作文教学为具体,岂不一石三鸟?所以我在这篇课文的整体教学设计上,采取教师主导的方法从  相似文献   
14.
当今,语文教学逐渐朝科学性和系统性发展。教师通过单篇课文的示范敦学,不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更主要的是要使课文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使它成为学生获取作文知识与方法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在教学时,不宜将作文教学单独剔出来,空讲理论,到处去翻资料、找范文,而应尽可能以教材为依据,尽最大可能挖掘其中的作文“宝藏”。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把作文教学寓于教材的范文教学之中,让看似枯燥的范文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生动  相似文献   
15.
一堂别开生面的活动课●湖北汪永富大力发展语文活动课已成为教育部的一项新的课程计划。经过广东省教研室的大力探索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及时宣传,活动课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异军突起。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活...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四抓     
所谓“四抓” ,就是在阅读中抓标题、抓思路、抓过渡、抓中心 ,以此规范学生的读书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一、抓标题 ,循题解读标题 ,是文章的眼睛 ,大多是文章内容的提示或高度概括 ,但学生并不是很注意并有意识的思考。我重点抓了学生的“标题意识” ,让学生养成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循题解读”的习惯。比如读《内蒙访古》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1 内蒙访古等不等于访内蒙古 ?2 作者访了哪些“古” ?3 访这些“古”说明了什么 ?并以此建构起文章的学习重点 ,学生目标明确 ,思维清晰。教学《琐忆》引导学生分析 :忆是回…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洋洋洒洒7000字,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概括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人物的身分地位和思想性格,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这些内容无论在序幕还是在全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林黛玉原是...  相似文献   
1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似重点在一“风雪”上,但仔细思索全文,贯穿全文的却是一个“火”字。以一“火”贯通全文的教学,能收到“牵一‘火’而动全篇”的好效果。一、小说情节:“火”张“火”弛抓住林教头怒“喝”杀贼主要是为了泄心头的怒“火”,全文情节就可理如  相似文献   
20.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一块垫脚石在一般人眼中是丑陋不堪、一文不值,而在艺术家(贾平凹《丑石》)眼中却成了审美情感载体的“美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