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5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一步与一生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引用陆游《钗头凤》词句来做题记,奠定全文感伤与无奈的情感基调。]——题记我想为这个女子长歌。[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将读者引进作者所铺  相似文献   
52.
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提问辑要】(第一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二类: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第三类:为什么关注“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第四类: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第五类: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和【故事梗概】,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提出四个设想给学生自由讨论。第一个设想:把所有的描写学校景色的文字都删去……第二个设想:小说直接从第49节开始……第三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受伤,只思考“这是不是我的母校”……第四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在母校,…  相似文献   
53.
当今,中国教师不可能不知道陶行知,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陶行知。我做老师十多年,愈发有一种感觉: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如何做教师钥但是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生只为一大事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片言只语式地走近陶行知,无疑会造成我们对陶行知的理解的片面。  相似文献   
54.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超越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的认识.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极其注重教育.国家为教育塑型着色.国家总是要为自己的未来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总会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政治意志和意识形态.国家初立,于百废待兴之际,教育总会体现出鲜明的理想主义光辉,而在社会转型发展期,教育往往会浮泛出一股功利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55.
洪劬颉 《教书育人》2009,(11):28-30
教师有哪些权力? 十之八九的老师会说,我们连权利都没有了,哪里还能谈得上权力?“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校长治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职称评定熬死你;考试排名压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训忙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公务员待遇想死你!”转型时代,几乎每个行当都充斥着自我解构式的调侃,而且,这样的调侃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56.
管理,总是与效益相连的嚣没有课堂管理就没有课堂的有效,有效性教学也就无从谈起。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我们的课堂管理充斥着伪管理。之所以是“伪”,是因为没有触及到课堂的内涵和本质。  相似文献   
57.
<正>【主持人语】课程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深化课程改革,应对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课程品质提升业已成为校长们的一种新的追求。南京市在课程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课程。比如,南师附中的课程超市、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北京东路小学的情智教育课程、太平巷幼儿园的田野课程等。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南京市的部分区教育局在课程整  相似文献   
58.
为什么会出现“传声筒式教学”“打算盘式教学”“天女散花式教学”“开火车式教学”?关键是教师在观念上对师生这对主体的伦理关系认识不清,对基于这种关系的教学缺少机智.从生成课堂的“互联思维”入手,深入剖析“互联思维”的课堂意义在于指明教学机智的技术路径、走向对话生成的课堂高地、实现平等自由的教育伦理;确立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双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应然和必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59.
自从我上次说到作文中有不少学生“指责”父母的爱“自以为是”,很多孩子便写了这方面的文章。课堂上,我读起张蕾的作文片段。“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写作业时不要听音乐!”“我早跟你说过,你就是不听,现在可好……”“你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再看电视。”“你怎么这么倔啊?怎么这么顽固?”这是我在家听到最多的话!现在的父母也不知怎么了,什么事都要管,生怕自己的孩子单纯地一步就“误入歧途”——至少,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从学习生活,到衣食住行,他样样过问。那些在我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父亲眼中似乎就成了重要的大事;一些我根本没想过的问题…  相似文献   
60.
有人说,孩子天生在歌唱。但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对写作的兴趣就越淡呢?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模式化作文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腔究竟好不好?我们该用什么腔调自由地歌唱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青春?本期洪劬颉老师和黄厚江先生就这一问题谈了他们的看法。如果你在写作中有什么困惑,不妨给我们写信吧:hongqujie@hotmail.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