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2029篇
科学研究   60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05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71.
当前企业R&D补贴研究大多关注补贴对企业R&D活动的效果评估,对R&D补贴的分配问题研究较为不足。现实中R&D补贴分配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曾经获得补贴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后续补贴,以前未能获得补贴的企业未来也较难获得补贴。本文分析了马太效应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形成马太效应的五大根源:竞争择优机制、学习积累效应、纯粹声誉优势、利益集团捕获及审计反腐效应,并根据成因的不同将其分为“良性的马太效应”和“恶性的马太效应”。通过转移概率矩阵法考察了企业R&D补贴分配中的持续效应,证实了企业R&D补贴分配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通过Probit模型分析了造成马太效应的关键变量,发现企业经济指标、R&D指标对企业持续获得补贴存在显著正影响,说明我国企业R&D补贴存在的马太效应为良性马太效应;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考察了马太效应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发现马太效应对企业R&D投入、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均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72.
核心产业的数字化培育、地区数字经济新基建,是地方政府刺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种手段。基于“行业/地区制度环境——管理者认知——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逻辑,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前因及认知过程。借助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的量化文本分析法,研究发现:第一,产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但地区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未得到验证。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多的是“随行就市”(迎合行业制度)而不是“入乡随俗”(迎合地区制度)。第二,地区数字经济正向调节产业数字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也即是地区数字经济起到助推作用。第三,决策者数字化注意力在“制度环境——企业决策”中起到正向传导的中介作用。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制度压力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政府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方向调整,以及企业决策者的认知管理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73.
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科研机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社会学制度理论,以规则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类制度基础要素为出发点,应用传递者视角下的制度分析框架对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现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基础要素缺位环节,由此提出补足规制性要素、完善规范性要素与强化文化认识要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4.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渗透与数字平台的大量涌现,平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现有平台采用了相似的发展策略,但是不同平台的市场绩效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平台层特征之一,即平台数字化功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探究平台数字化功能如何影响平台策略与平台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77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平台规模策略、平台排他策略与平台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受到平台数字化功能的影响;(2)平台规模策略在社群支持功能的影响下,对平台市场绩效的影响更大;(3)平台排他策略在数据赋能功能的影响下,对平台市场绩效的影响更大。本研究从参与者层面和平台层面共同剖析了不同平台市场绩效差异的核心动因,并量化了数字化功能对平台绩效提升的作用效果,贡献于平台绩效管理与数字化功能的相关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75.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知识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共生产”特点。研究发现,这种“共生产”具有知识生产的目标对象从少量数据到海量数据、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从相对独立到聚合协作、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从理论驱动到数据驱动、科学知识的产品形式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等特征。同时,科学知识的“共生产”还带来了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生产是否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科学研究资源是否将被持续分化和集中、基于数据的知识生产是否将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机械路径依赖、不同学科的研究模式是否将遭到不同程度的分化等几个方面的社会争议。  相似文献   
976.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冲击,大数据成为了当前科技革命的重要工具,并赋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本文以瓜子二手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大数据赋能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构建 “冲击—反应—涟漪”模型,深入探究大数据赋能关键业务中“共情”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第一,企业以大数据赋能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冲击而做出反应,其过程分为探索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第二,企业大数据赋能商业模式创新多以第一次应用的关键业务为中心,呈圈层状扩大应用范围。第三,企业运用大数据赋能关键业务创新的内在“共情”逻辑。本文为企业在新常态中的大数据赋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977.
科技成果转化是新产品乃至新产业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如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以促进区域成果转化是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鉴于中国不同层级政府网络间的政策体系以及区域技术资源等差异产生了复杂的成果转化条件,本文立足整合视角框架,综合运用CFA和fsQCA方法,使用中国湖北、广东、上海、浙江四个地区160家转移机构的调查数据,基于地区技术资源和机构组织情境,检验了政策供给、政策协调、技术来源、机构实力、身份自洽5个条件对成果转化成效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组态对转化成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单个成果转化要素条件并不构成成果转化高成效产生的必要条件,但是政策协调在产生成果转化高成效上发挥着关键作用;(2)任何一种理论视角都无法充分地解释成果转化,无论是制度视角,还是资源视角或组织视角,综合不同的视角才能够提供合乎情理的解释。(3)3种成果转化条件组态可以产生高成效,分别是政策供给的中介实力型、政策协调的技术资源型和政策协调的身份自洽型。不同的条件组合代表成果转化高成效实现的不同方式。本文也分析了4种导致成果转化非高成效的组态,它们均呈现出政策条件要素的缺失。本文从整合组态视角探究资源与组织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政策协调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揭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成效的政策条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78.
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和最具价值的新兴技术主体已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点。美国的FUSE项目提出了“技术新兴度”这一指标,实现了对新兴技术(主体)的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专利为研究对象,引入文献计量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方法,在对专利的技术新兴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从定量角度探究专利的技术新兴度与其技术影响力间的关系,并使用纳米载药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专利的技术影响力与其技术新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技术新兴度越高的专利可能对后续的技术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且这种新兴技术思想(新兴术语)对专利技术影响力的提高作用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至少3年)。本研究为新兴技术的定量研究、高质量专利的挖掘以及我国政府或企业相关科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79.
首次创业失败会对连续创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创业失败的负向烙印效应如何消褪?本研究探索首次创业失败的烙印效应与消褪机制,并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跨区域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首次创业失败对连续创业具有负向影响;但创业者越年轻、创业失败持续时长越短、失败时处于企业成长期,以及当失败发生在社会环境宽容和支持的区域,首次创业失败者更容易重整旗鼓、连续创业。本研究拓展和补充了烙印理论在创业失败领域的应用,对创业者走出失败藩篱、东山再起具有实践意义,对政府推动高质量创业活动也具有启发。  相似文献   
980.
在合成生物学的叙事中,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隐喻以形象的语言和图式帮助公众理解合成生物学所涉及的复杂的学科内涵;另一方面,由于隐喻的特征,易于引起人们的误读、误解,进而影响公众对合成生物学的价值判断。文章借助对隐喻理论的解读,分析隐喻在合成生物学的公众认知和价值判断方面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在合成生物学隐喻的使用及其诠释之间存在的间距,是造成人的价值判断偏颇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隐喻在合成生物学叙事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在科技传播中谨慎地使用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