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怀的距离     
北熹 《师道》2011,(3):1-1
当我们在爱的学习之路上不断进化时,粗枝大叶的爱渐渐被细针密缕的爱所代替。这期间,专业修养的提升、家庭身份的变化、个人成长的进步,都共同指向角色沟通的领悟和精进。在生活合力的作用下,在对美好教育的期盼中,我们慢慢学会静观、默察和体贴。我们变得细腻以倾听每一颗跳动的童心,我们变得周密以免错失任何教育良机。  相似文献   
32.
北熹 《师道》2011,(12):45-46
《诗经》的唱叹里,多是怨妇劳人的婉伤或微喜。生活的情愫被细细密密地布满在重章叠唱中,三百篇读下来,仿佛观得先民的生命风貌,又若一睹自己前生的哀乐,撩起心中很多的情怀。《小雅.菁菁者莪》是《诗经》中别致的一则,将其视为爱情的咏味也许更说得通.  相似文献   
33.
<正>幸福教育是什么?作为学生的班主任,笔者认为,幸福教育就是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在6到12岁这段重要时光里,给予他们的童年更多亮丽的色彩。因此,创建幸福班级,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幸福的“家庭”,让每一个学生在“家”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幸福教育的最优路径。正如诺丁斯所说,每个人的智力潜能是不同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求所有学生按照一种模式接受充分的智能训练是不会成功的,也不可能给学生和社会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34.
北熹 《师道》2012,(4):1-1
与老师闲谈,他说在学校对学生不敢没有耐心,有时火冒三丈都拼命忍着,说是自我要求也好学校管柬也罢,总之还是尽量温和克制。回家就没那么好脾气了,孩子若犯错,一时心情不佳那可是一顿严厉呵斥。他又说起教育中的种种细腻,生活中的种种粗糙。桩桩件件,倒也听来生动。我说,看来工作已经“屏蔽”了你的生活。他亦敏捷,对曰:“生活因此不来电”。两人相视而笑。  相似文献   
35.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了德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之上,对高等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设想以及具体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6.
莫扎特的作品大多呈现给人们的是欢快明朗的音乐,但在《c小调幻想曲》中,莫扎特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及演绎,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人感受到更具深层音乐内涵、更具悲剧色彩的震撼。本文以"频繁的调性变化"、"意外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以及"多变的速度、力度"为纲对作品进行详尽分析,深入探究莫扎特幻想式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37.
北熹 《师道》2020,(1):27-29
将地方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教育经历汲汲外求后反身自求的结果。尊重学生最基本的生存经验,相信本土文化可以成为新的活力的源泉,正是教育对地方文化这种新的价值认可,使它向地方文化抛出了橄榄枝。如我们所知,地方文化在一个人的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休眠的状态——人们对孩子来到学校接受何种教育的期待与学校对教育内容的安排并没有太大的错位,双方共同认定学生进入学校一定是要接受“更先进”之文明的洗礼的——地方文化被当成陈词滥调甚至落后封建,受到学校教育的遗弃,在施教者、家长以及社会舆论那里,几乎是少有痛惜的。  相似文献   
38.
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票房排名首屈一指的影片《阿凡达》,聚焦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生态危机,并以人性中善良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展开故事,最终使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并从中深深反思。  相似文献   
39.
生命教育更高频率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且成为热门词汇,一般是灾难性事件或频发的自杀新闻冲击下的一种应对性思考。如突如其来的疫情,吞噬和危及大量的生命,黑的死亡数字和红的确诊数字直观地向注视屏幕的大众告急,观看者的情绪不由随之迅速攀升,这种每时每刻在感伤、担虑和庆幸的激烈情绪搅拌中度过的感觉。  相似文献   
40.
北熹 《师道》2011,(11):44-45
没有人能真正审判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苏格拉底却意外地自愿接受审判。这场意外,自古及今,在无数的推测里变成传奇,人们由最初的惊讶渐渐变为后来的神往,而这一切都在累积、增添他理想主义者的光辉。苏格拉底因教育而具有超越性,享尽智慧美誉,却由教育树敌于整个城邦而遭致毁灭,落差之巨,正映照教育之诡——教育启蒙,本该迎受人性应然的期待和诚敬,却总是因眼前人们的短视、专制和恐惧而蒙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