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且明确了课外阅读量,还在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一批中外经典名著,这对课外阅读的实施与开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名著是文学星空中最为耀眼夺目的星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写作虽然有着各自的规律,但恰当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更快更好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但读写结合模式下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都还是封闭在各自的系统内运转,并不能实现即时的互补促进和转化,这显然是不够的。本文所说的"读写交互"试图突破传统意义上"读"和"写"两张皮的教学方式,把"读写结合"深化一步,实现"读"与"写"的即时交互和驱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持久有效的提升。"读写结合"和"读写交互"  相似文献   
13.
[名篇积累]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注释:①堪:只能。翻译:节气中端午节的来历是因谁开始的,自古以来传闻是为了纪念屈原。只能嘲笑楚江尽管空阔浩渺,也不能洗刷尽忠臣的冤情。  相似文献   
14.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总目标指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1]把"发展语言技巧"作为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素养,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凭借,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一改过去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把语文学科定义为"是  相似文献   
15.
诵读的过程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是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诵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语言养料,并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自动地转化为语文能力。目前语文诵读教学的现状堪忧,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目标迷失。《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概括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并对诵读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诵读要求往往被淡化甚至取消,目标的迷失使我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急功近利的迷途。二是主体迷失。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得太细,忽略了诵读,课堂上诵读  相似文献   
16.
《品质》①作为一篇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故事层面的“同故事叙述”②文本.高尔斯华绥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我”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受传统叙事学理论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对叙述者的这种独特性关注得不够.致使文本的阅读意义与教学价值受到一定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读《金岳霖先生》,很多人认为文眼在于“有趣”二字,这本无异议.但近日翻看旧刊,看到袁夫石老师在《“有趣”还是“素心”》(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9,以下简称“袁文”)一文中说,他“读出来的却是肃穆、阴冷和愀然正坐”.我想,袁老师也许还没有真正悟透“有趣”二字的内涵,并没有真正走近作者笔下的金岳霖先生,反而有把他推上神坛的嫌疑,果真如此,那这篇文章读来就真的无趣了.  相似文献   
18.
认真审视目前的语教育,我们感到语教育还远未能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这是语教育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 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其核心就是自控教育。自控教育是充分调动人的自组织功能、自觉自由开发智慧潜力、普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科学的创造模式。每个人都是受控者、施控者和自控者的统一体,自控教育就是要调动和焕发人能有意识地自控这一自组织功能,充分培养和发展人的非知识技能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语文学习困难在哪里?教师抱怨语文教学之难难在哪里?即使经过新课改实验,我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似乎仍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语文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母语贫血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贫血。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有一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