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金岳霖在其《知识论》提出的抽象理论解答了感性认识如何上升为普遍性知识的问题。他认为:抽象的角色是充当收容与应付所与的最主要工具;抽象的过程表现为意念对所与的摹状与规律;抽象的特点体现为知事与明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是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智慧"说的建构是为了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说由《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三部著作构成,是具有原创的理论、缜密的逻辑结构的哲学体系;"智慧"说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路子前进的产物,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智慧"说是专业哲学家建构的第一部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面对21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张立文先生提出了和合学体系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困境。在和合学体系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这五大原理便是其为了各种危机和冲突提出来的,并有其现实的社会需要的依据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理论来源。"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本文就是以孔子的仁为基础,以爱人为线索来诠释和合学的五大原理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内涵,从而证明和原理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又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社会各种危机的视角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契的具体真理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契主张真理是具体的,界定了具体真理的含义,指出了把握具体真理的思维形式,阐明了具体真理的形成途径,探讨了具体真理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冯契主张当代中国亟需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它是体现了类的本质和历史联系,体现了自觉和自愿相结合,经过培养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自由人格;“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呈现五个方面的特征;培养“平化民化的自由人格”有三条基本途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冯契的自由学说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学说的基础上,对自由理论作了多层面富有新意的阐发.他界定了自由的含义,考察了自由的特点;探讨了主体如何获得自由,也就是如何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冯契的自由学说对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流行的诬蔑、抹黑、妖魔化毛泽东的"非毛化"其他读物类似,李志绥所撰写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充斥大量因违反形式逻辑规律、规则的要求而犯下的逻辑错误。这些逻辑错误主要有:轻率概括、论据不足、论据虚假、自相矛盾。大量逻辑错误的存在,表明李志绥的回忆录连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规则这样最基本的思维要求都达不到,是一本谎言连篇的诽谤之作。  相似文献   
18.
论冯契的感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契认为感觉是感官借助工具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认识活动;对于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这一感觉论的核心问题,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休”“用”范畴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做了富有创新性的肯定回答,感觉既有被动性的特点,又有主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冯契的知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关系是认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冯契在其广义认识论中对知行关系及其辩证运动的结果作了详细的探讨。首先,他分析了认识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他对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机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最后,他指出了知行转化、天人交互作用是人获得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