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49篇
科学研究   2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然盛行,微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及人际沟通的常态化渠道。在微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共存的特点,这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借助微媒体平台和大学生进行话语的有效对接以及情感交流,重构微时代下思政工作者的话语体系,由被动走向主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2.
<正>民国档案,是民国时期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记录。云南省档案馆保存有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档案共154个全宗,300724卷,它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云南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交通、民族等方面的情况。为更好地保护抢救馆藏资源,提高馆藏档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近年来,云南省档案局根据民国档案的特点及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数量  相似文献   
93.
94.
变形数据分析与预报是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重要内容,数据分析与预报结果是进行决策的最主要依据,它们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变形监测工作的成效,因此选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变形数据分析和预报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处理变形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信息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对未来短期内的变形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5.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6.
学风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全校师生的动力源泉。在大学学风建设当中,提高学习兴趣是基础,强化责任意识是关键,教师主导作用是前提,学生主体作用是保证。文章分析了学风建设的应有之义、环节之要、结构之思、缘起之因和完善之方五个方面,力争达到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大学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用竞赛机制助管理、用科学方法去教育学生的良好意愿。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介绍了齐次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并探讨了一类齐次分式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一方面可以用欧拉定理加以证明.另一方面运用均值定理构造不等式往往能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98.
研究构建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对医学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的办学建议及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模式,从而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诗,举重若轻了。一、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00.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与“死”相关的委婉表达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委婉语“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习俗和死者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性别、年龄特征,而且能反映出人们的不同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