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8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2013年高考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未见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其主旨基本上是“品不尽的人生哲理,谈不完的道德话题”,对社会的关注依然薄弱。一、人生哲理品味不尽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的确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2.
教师的工作环境,其安全系数比起那些砖窑、煤矿显然要高得多,可笔者每年都能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教师倒毙于讲台前、晕倒在办公桌旁的新闻。前不久又看到了则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教师因劳累过度而猝死教室的消息。  相似文献   
153.
我手头有这样一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近日下达的充满“微言大义”的“禁补令”,不妨摘录其中一些暧昧性的词句:“严格禁止中小学假期补课,但毕业班级可以根据本校教学进度适当推迟放假和提前上课,非毕业班级一律不得组织集体补课,但可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利用假期对部分同学进行适当的提借书或补差。”  相似文献   
154.
中国是一个有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历史渊源的国度,所以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事儿在平头百姓那里被厉行禁止,而到了一些名家大腕那儿却成了风雅之事。本人一介书生,固守校园,外面的世界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只能从媒体上间接得来,“听说而已,没有亲见”,故而不敢援引作为支撑我的这一观点的论据。好在不必放眼远眺极力搜索,单  相似文献   
155.
王淦生 《江西教育》2009,(10):13-14
每年高考作文题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各色人等感触颇多。出题者自然有其目的,为体现独特,表明方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师者为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仔细琢磨,针锋相对。现实是,众口难调,众望难遂。高考结束后,对作文题目难免看法不一。我们收集了不同的声音,只求对您今后的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6.
157.
王淦生  张玲 《高中生》2010,(19):43-43
前几天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毕业率正常保持在48%左右,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只有45%左右……再来看看我们的那些名校,其本科生毕业率基本保持在  相似文献   
158.
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中,收录了一则对当年周恩来毕业时的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这则评语的作者为谁?查了一些资料,有人说是当时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的原创。其实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则近一个世纪的老评语,  相似文献   
159.
虽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没少与学生打过交道,可我实在不知道该选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儿来称呼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的身份是学生,但他们却是时时刻刻想老师之所想——想着怎么样让老师修理自己的"同类",想着怎么让老师完全钳制学生的肉体与思想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想着怎么使老师在学生中能够说一不二具有绝对权威……而正因为他们是学生,所以也就更能洞悉其“同类”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0.
时不时地总听到不少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的学生是愈来愈难教了。别的不说,单是去回答他们课内课外提出的种种问题就常常令你觉得够呛。倘能答出个八九不离十还罢,一旦捉襟见肘乃至于卡壳,为人师者岂不觉得愧对膝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自古以来,教师的天职便是“传道、授业、解惑”,自然没有哪位先生不希望能在学生面前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则解,语焉能详;而实际上这又是难遂人愿的。尤其在今天,这几乎成了一种“奢望”。且不谈当今社会传媒发达,为学生提供了每时每刻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机会,故而所提问题难免会超出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