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今年暑期,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工会决定联合邀请82名中等举校、师范学校、初等学校和工农业余文化的优秀教师,前往太湖工人疗养院休养。太湖是我国著名的胜地,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疗养院靠山傍水,环境幽雅。院里有齐全的医疗设备,有热情的医务人员。这是疗养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转型时期,我们应当如何弘扬教育传统?一言蔽之,我们的批判应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现行职业学校专业教材存在许多弊端,其实验类型一般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而,职业学校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应职业学校教学的实验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同自然和社会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形成和发展优秀的古代文化和高尚的民族道德的主要源泉。然而,中国古代教育在培植和传播古代文化、民族道德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谭鸿护 《体育师友》2010,33(4):58-60
文章从终身体育的概念入手,对我区部分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问题作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运动能力差是导致我区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建议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应努力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尽量减少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奥运会网上直播盛宴 2008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一场异常激烈的媒体大战也偃旗息鼓.获得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独家奥运会转播权的中央电视台,将奥运网络转播采取了"一女多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炳照 《中国教师》2009,(21):15-16
<正>我最崇敬的老师陈元晖先生不幸逝世已五周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仍牢记心间,他的遗愿仍鞭策着我,激励着我。陈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先后在陕北延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东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的教育与跨世纪的教师王炳照迎接2l世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蓝图,并且明确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与家庭背景在个人教育成就获得影响中的关系如何,对于社会阶层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对这种关系有着取代与延续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并因此引发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两种理论对此问题的分析差异,不但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强化,而且带来了理论逻辑的诸多差异以及经验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的背景下,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对两种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与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