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是近几年来影响深远的调查性报道节目,它通过出镜记者现场的调查,多层次多角度地探寻事实真相,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将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贯穿于节目的始终。文章通过《新闻调查》独立的调查意识来探寻究竟什么是它的表达模式,调查意识存在的必要性是否构成了《新闻调查》特有的采访规则,而对于以调查意识为主导下的深度报道,《新闻调查》形成了它独有的调查文本,在主题调查、舆论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等各个题材中,调查意识贯穿始终,它情节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当事人、记者的互动化表现使《新闻调查》具有了可看性,在充分展示其调查魅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性的交流。  相似文献   
22.
老人与狗     
聂茂 《神州学人》2003,(11):49-50
“走吧,孩子。”罗宾老人锁了家门后,对蹲在脚边的贝克说。每天早晨7点半,罗宾老人就得出门,去赶那一班最早的火车。从罗宾老人的家到小小的火车站只有一公里的路程,他们走起来却得花上半个小时,可见他们的速度之慢。他们聊着天,就像一对父子。路途中间有一个苹果园,罗宾老人与贝克走到苹果园时总要歇一小会儿。每当这时,贝克就要警惕地看着四周,仿佛随时会有坏人从有点阴暗的苹果园冲出来抢劫罗宾老人似的。罗宾老人就拍着贝克的头,轻轻地说,不用紧张。”三年前的春天,罗宾老人就是在苹果园碰上贝克的。当时贝克躺在一棵苹果树下,脏兮兮的,…  相似文献   
23.
内地某市近郊的一个工地边的工棚发生了火灾,蔓延的大火烧毁了三间工棚,所幸的是,住在工棚里的三户人家,十多位打工者全部逃出来了,他们还抢出了不少东西。第一户人家来自河南,夫妻两个,还有两个娃,一男一女,男娃今年八岁,女娃今年六岁。当火灾发生后,夫妻俩什么财物也没有抢,就把熟睡中的两个孩子抱出来了,而前一天刚发的二千元工钱、到该市后添置的彩色电视机、DVD以及衣物,全部被大火烧毁。当有人问他们,为何不顺手把现金和贵重物品抢些出来时,男主人说:“当时抢娃要紧,没想到这么多。”  相似文献   
24.
他的名字叫弗雷明,是个很穷的苏格兰农民。有一天上午,弗雷明出去干活,经过一个山林时,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喊“救命”。弗雷明循着声音跑过去,发现前面的沼泽地里有一个少年在挣扎。他二话不说,将手中的锄头一丢,冲向沼泽地里。其时,少年已经被污黑发臭的沼泥淹到了肚脐边,他不断地尖叫哭喊,并且挣扎着试图爬出来,但他越动陷得越快。弗  相似文献   
25.
《伤村》是一部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报告文学。通过作者对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境况。本刊选择了一个故事,讲述给读者听。  相似文献   
26.
聂茂 《神州学人》2001,(10):43-43
不要把故乡这个高贵的名字, 给予我们居住的国家。 真正的故乡在我们心里, 她不会被压迫,也不会被偷走。 ——简·科拉(斯洛伐克)  相似文献   
27.
现在,每逢空闲,我都要跟同事们打一会儿乒乓球.在宽敞明亮的礼堂,在球台、球网、球拍都很正规的情况下打球,这种感觉很好.我喜欢打乒乓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对少年时代的一种追忆,是对那时没有打够球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28.
刚来新西兰那会儿,因为心急,我在二手市场花80块新币买了一个冰箱,但冷藏效果不好,有杂音,耗电量也大。我就想将它卖掉,另外再买一个。新冰箱要花一两千元新币,于是我仍然打算买个二手的。  相似文献   
29.
聂茂 《小读者》2010,(2):8-8
四十多年前的那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当时家里已没有粮食。天还没亮.父母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叫醒。父亲领着我们上山挖蕨根,因担心被村民看见,便起得特别早。我们懵懵懂懂地走在父母后面,刚到村口。竟意外地碰到一位邻居。他问我们干啥去。父亲有点慌乱,  相似文献   
30.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系列"被看者"的杰出代表,王晓华是新时期文学之初"被描写"的典型人物。《祝福》中祥林嫂的最终死亡对于封建道统的否定与《伤痕》中王晓华的最终活下去对于主流活语的肯定,两者之间存在着"讽刺性差距"。在探寻这种"讽喻"的成因时,我们能够发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某些影子。林道静和王晓华最终都是奔向光明,与祥林嫂的"否定之死"恰成对比,充分彰显了特定时代的民族之痛与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