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鲁迅非常欣赏儿童的心灵之美.他的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与美好.如在《故乡》中,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在《社戏》中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这些童真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从少年闰土、阿发等儿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喜欢探讨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满足.鲁迅以阳光的笔触,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歌颂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和充满活力.鲁迅笔下的儿童,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古人或栖于树阴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闲暇之时,品味这些诗作,既能感受到诗人的避暑之乐,又能走进清凉的世界,不免泛起丝丝凉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无限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夕阳西下,素月东升,诗人披头散发,开窗而卧,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令人难忘.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曾在中伏日到妙觉寺避暑,并赋诗一首,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着香茗.如此雅致惬意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让人流连忘返,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3.
春来好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趁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至暮而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相似文献   
14.
古人在对对联时,常常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嵌入联中,既显文采,又有智慧,于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对联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山村小酒店饮酒。这家酒店的酒虽好,但没有好的下酒菜。朱元璋便随口吟出一联:"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不料酒店的老板娘却是个善于对对联的人,忙接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都在加速地崩塌。作家叶一剑的《乡愁里的中国》(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一书,关注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社会的、个体的、心灵的变化。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是当今城市最触动人心的话题,引发了人们内心最大的感动和最深的思考。这本《乡愁里的中国》,是记述真实中国的第一手  相似文献   
16.
艾里香 《武当》2011,(10):46-47
麻将是国人自创的休闲游戏。清朝晚期广为流行。它不仅深受市井百姓青睐,就是民国时期一些文化大师,也乐此不疲。梁启超是麻将的超级爱好者,并有一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  相似文献   
17.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诸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宝贝,你们好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里面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8.
叶曼先生今年96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叶老是南怀瑾大师盛赞的弟子,三毛、胡因梦、林清玄推崇的大师。在其新作《智慧人生》(重庆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中,叶老试图以自己近百岁的阅历,为被困的人们排忧解难,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相似文献   
19.
艾里香 《武当》2012,(10):61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今年已经107岁了。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人活八九十岁也不稀奇,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周老除了听力差一点,阅读和表达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回望人生,周老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今天依然硬硬朗朗。周老早年求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56后由上海调来北京,  相似文献   
20.
文人的家风     
<正>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