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属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范畴,是文化结构中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文化的历史流延,必然形成社会中具有"文化传统"、"文化现态"、"文化未来"三维向度结构的能量系统,信仰正是通过"执掌"文化的这三种向度而制约社会发展.信仰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信仰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信仰对社会发展的成果巩固,信仰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牵导.  相似文献   
22.
荆学民  李圆 《编辑之友》2023,(10):35-42
游戏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和最普遍的交往形式之一。美国传播学家斯蒂芬逊曾将人类的游戏行为与传播行为相融合,开创了传播游戏论的先河。在当下信息盈余的时代,微观政治传播活动根植于人们的游戏心理,催生了个体政治参与的玩家心态,政治信息的推演想象和政治传播方式的体验交互,形成了微观政治传播游戏形态的种种表现。合理利用游戏的自由放松心理,有助于提高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效果,因此无需禁锢或强行干预微观政治传播的游戏形态。从认知论上讲,实现游戏逻辑与微观政治传播中政治逻辑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促进人类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应将游戏提高到与人的实践自然和谐的境界来加以考量和容纳。当然,人们以程度不同的游戏立场、游戏身份、游戏心理来参与政治、回应政治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应有的严肃性,减弱了政治应有的理想性,扰乱了政治应有的秩序性,模糊了政治应有的边界,种种陷阱或负面效应值得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23.
关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本文既不同意“艺术意识形态论”,也不同意“艺术非意识形态论”,还不一般地同意“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艺术在“社会意识形式”的层次上靠“审美性”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意识形态性”只是它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即艺术之体的“用”。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后者从属于前者并通过前者方能体现出来。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尺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生成过程和成熟形态的角度论证了毛泽东的以文化观为基础的世界美学意识。指出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审美形态的崇高化、文艺创作与接受的人民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无产阶级的文艺的普遍指导意义现实化、实践化、具体化,从而内在性地表征了毛泽东的世界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25.
关于不可知论,五十年代曾有过较为热烈的讨论。三十年来,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甚微。到目前为止的一些论著,包括新近出版的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冒从虎教授主编的《欧洲哲学通史》对于不可知论的论述,从本质上讲也无多大的突破。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对于不可知论的质的规定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尽管和对于同一性的理解不尽一致;按照这种质的规定,哲学史上, 象休谟、康德、赫胥黎等终因否认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皆被定为不可知论者;与此相对立,象黑格尔等  相似文献   
26.
近几年来,关于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文艺理论界、美学界的强烈的兴奋区域。观点纷呈、论说百态。但透过纷繁复杂的观点背后,究其实质,是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的关系问题。彭立劝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个实质问题,连续在有影响的刊物《学术月刊》和《文艺研究》上发表了自己的角度略有不同但观点一致的两篇论文(见《学术月刊》1992年第1期和《文艺研究》1991年第6期头条文章。以下彭先生观点的引文皆出自这两篇文章不再一一注明,并简称彭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读后使人感觉到,他的观点克服了“艺术意识形态论”和“艺术非意识形态论”的尖锐对峙的片面性,在强调艺术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性,给人启发颇大。但是,有几个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笔者不揣冒昧撰成此文求教于先生,还望能纳砖赐玉。  相似文献   
27.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是信仰的二级张力结构理论,即根据信仰之终极性的超越"的本质,确立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原发点"到一般超越目标"的超越,二级张力结构是从一般超越目标"到终极超越目标"的超越;提出了重建信仰的经济、人、文化的三大基本维度,即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超越、从市场经济向后市场经济超越,从人的依赖关系状态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超越、从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状态超越,从神圣文化向现代性文化超越、从现代性文化向共产主义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29.
在我国流行的几部哲学著作中,当讲完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后,都专章讲述“原因与结果”等“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作为三大规律的展开和补充。十九所高等院校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哲学范畴分为反映“对象或实体”、“属性或形式”、“关系”三大类,其中认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关系的范畴(其特性是具有对偶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商榷之必要,因为,其一,这种视唯物辩证法范畴是“关系范畴”的观点,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其二;与之相适应,在传统的教材中对于“原因和结果”等范畴之间的联系在体系安排上也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30.
时代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时代精神是人们对自身精神的自觉意识,它正以主体性思潮形成自己的主旋律。在这种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中,每个学科都应显示自己的崭新的风貌,美学自然不可例外。那么,美学应如何在时代精神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的价值呢?我们以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审视旧有的美学,建立新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