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大音希声"的再诠释--兼说"空无"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音希声”说,是用“希声”来赞颂“大音”,倡导有无相生,音声相和。它的美学潜义,一考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拥抱那整体的音乐形象,如痴如醉,忘我无他;二是兼指休止符的运用,可能达到无声似有声的妙境。这正是中国潜美学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和音乐欣赏里的颠峰状态。中外俗文学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42.
世界各文明古国几乎都自认为居於“世界中心”,尽管表达形式不尽相同。许多原始氏族、部落或家族也以处於宇宙之“中”点自豪。然而也几乎只有“中华民族”和“中国”至今仍以“中” 自名。“中庸”为中国哲学的核心,“中和”乃华夏美学之极致。“中”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和作用可谓大矣。但是对“中”字的由来,诸家看法颇见分歧。这里主要就上古“中”字的一种写法,即有旗游的“?”提出统一的理论解释——“中”字来源於广  相似文献   
43.
中外学者关于西王母及其地望之界定,无虑数十种,成为中国上古史和交通史上一大疑难。现据各种条件推定,《穆天子传》和《山海经》里的西王母之邦大体在锡尔河中上游,撒马尔罕、塔什干、安集延一带,南缘可达中国新疆喀什以北;包括后来康居东偏和乌孙、月氏之间地带,特别关涉到大宛(Farghana)。她以羌人“帝女”远嫁白人塞种之国,由于当地残存着所谓“母系”的制度或风习,得以成为女主。羌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进入西域,远达帕米尔高原和中亚两河流域,对促进东西方文化和血液交流贡献极大,并从而获得杂种优势,所以西王母成为皮肤白皙、身段苗条的著名丽人。传说里的周穆王跟她一见如故,诗酒酬唱,不可具言。其实周羌之间早就有通婚传统,商周传说早就广播西域。华夏、羌戎早在先秦就跟西域—中亚频繁交往,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44.
文学的终极功能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熟知了教科书上的“老三样”——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叶舒宪主编的《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另辟蹊径,从人类生存的精神生态背景上着眼,强调文学的精神医学功能,从身心协调的治疗原理重审人类离不开文学的所以然问题。  相似文献   
45.
中国神话里的世界中心──兼论周人“世界中心”之转移萧兵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世界中心”,这种中心以山、树、星、海、柱、脐等形式出现。甚至村落的测时竿、旗杆、图腾柱,屋宇的天窗、火塘、中柱等都曾被视为“宇宙轴”或世界中心点。一些文明古国还自名为“中...  相似文献   
46.
《山海经》的乐园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海经》是神话色彩浓重的古地理志,不便于表达思想感情。但是其编整者情不自禁地采用的18节韵文,大多是对于沃土佳壤、美物胜景的描绘,透露出作家所深深罹患的“乐园情结”(paradisecomplex)。这是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事。这些乐园都集中在西部地区,甚至涉及“大西域”。这,很重要地是因为先秦时期中原已与西域有所交通,东西方文化已有因子水平的交流。西来的信息激动人心。但是,这些乐园基本上寄托着耕稼民族物华天宝、丰衣足食、风调雨顺、人杰地灵的想望,特别是强化和延长尘世生命的冲动。这往往是对匮乏和困苦的反动,是马克思所说的“无情世界的感情”。但它已不是“原初的美妙”,而是不断重构、充满生命意识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47.
秋风、流水、离人论“情语”与“景语”者很喜欢引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情中有景,景中有人。满纸的风波,满眼的落叶,满怀的秋思,满天的离愁。从  相似文献   
48.
史诗研究:回归文学的立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林出版社于 2 0 0 1— 2 0 0 2年推出了一套 1 9种《世界英雄史诗译丛》 ,大部分由原文新译。中外几位比较文学与口传文学研究者就此进行了座谈。他们认为 ,现在从事某一国家或民族文学的探讨 ,没有世界的眼光 ,没有适当的参照系和“研究平台” ,简直无法进行。史诗 ,作为原生的口传文学 ,本来是“不确定”和开放的 ,活生生的和立体的 ,“记录的文本只是药渣” ;史诗艺人 ,本身就是神启的巫师或战士 ,智者或哲学家。今天的研究 ,除了要重视其展演或讲唱的语境或情境之外 ,还要努力发掘或复原它的鲜活性、开放性和立体性。当今世界的潮流都在“追溯”或“回归”。史诗在后殖民语境里是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强大证明。  相似文献   
49.
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科学界爆发了一场不了了之、但余波还在荡漾的争论: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到底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二十多年的实践终于给出了答案: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1979年,我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封信里:“现代科学总的趋势是分析和综合、微观和宏观、应用和理论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发展,分工是越来越细,联系却越来  相似文献   
50.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间隙里.《中国艺术报》、《文艺研究》和《美国比较文学通讯》等报刊的记者、编辑就《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非正式地采访了萧兵等主持人。采访涉及中国传统考据学的评价、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古代文学和无典研究里的应用.文化“破译”的含义与功能.文化误读和过度诠释的相关效应和负面效果.非东非西、亦东亦西的“元语言”或“全人类话语”在比较研究里的作用.以及所谓中国学的重建,等等,可供参考.这里是访谈的节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