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英国现代文论家、诗人、教育家瑞恰慈倾心于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情有独钟.他试图建立一种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基础的文学观念,提出了"包容诗"的观念.瑞恰慈在华讲学期间撰著<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中国文化成为其思想结构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西方的清晰逻辑,正需要"语法范畴不明"的中国思想方式加以平衡.其所积极推进的基本英语运动在中国的最终失败,源自于这一运动理念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身份追求的根本矛盾.作为一个典范的实践批评家.其枇评理念及操作方法,有助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2.
弗洛斯特在美国被公认为没有桂冠的桂冠诗人和拥有读者最多的现代诗人。他的诗蕴含浓厚的乡土气息。新英格兰乡村故土是他诗歌灵感的源泉。他认为艺术的作用是清除现实中的污秽.赋予现实以艺术的形式。他把对生活及其人格的"真"的追求贯注于诗歌艺术创作之中,使其诗歌既朴实可亲.又疑聚着生活的哲理.显现着智慧的光芒。而诗中哲理的传达则是由现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的相互作用促成的。另外,由于他将英诗传统诗律形式与新英格兰乡村生活背景融合创造得那么真实完美,使得其诗似一幅幅素净的水墨画,质朴无华,淡而有味。  相似文献   
23.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1)古希腊悲剧之所以缺少“观众”与其本质特征有关.它根本上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在那里没有演员与观众之间明确的分野。(2)埃斯库罗斯通过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表现出了一种人对命运或神的抗争而又注定要失败的悲剧性体验.因此悲剧诗人本质上并非让人们对盗火者表达敬意.而是更鲜明地表现了人类世界与众神世界无法沟通的事实。(3)愚公与赫拉克勒斯代表了中西文化精神中两种不尽相同的英雄基型.同是体现人民意志力量的英雄,前者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强调勤劳和毅力.后者因其希腊文化的源头影响而特别强调力量和智慧。(4)“贫贱”和“平贱”二词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前者指因物质经济上的贫穷而导致出身的低微和地位的卑贱.后者指因出身于经济上并非一贫如洗、甚至比较富有的平民阶层而导致的政治权力方面的卑微,是相对于贵族特权阶层而言的。  相似文献   
24.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现代分类学意义上的两大文学样式——诗歌和戏剧很难截然区分。况且西方文学史上凡是戏剧成就最大的时代也就是其文学发展的顶峰阶段,而且这样的戏剧样式往往是诗剧。甚至还有人认为“戏剧是最高级最完全的诗歌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刻意追求抒情性或意象性的审美趋向不同,戏剧性的美学要求则成了西方其他文学样式(诗  相似文献   
25.
作为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给基督徒们展现出许多陌生世界的生动图画,与<马可·波罗行纪>一起首次真正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中国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尽管曼德维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亚洲旅行家",但他充其量是个乘上想象的翅膀、身在座椅上的旅行家,<游记>自然为面壁之作.曼德维尔对蛮子国、大汗王国的虚构传奇,以及祭司王约翰的神奇传说,无不展示着中世纪晚期人们的想像欲望,他们需要有一个物质化的异域形象,以此作为超越自身基督教文化困境的某种启示.这当是我们观照<曼德维尔游记>时,所不应忽视的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26.
最初由台港学者倡导的“阐发法”,就是综合运用西方有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重新审视和阐释,并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理论验证、调整与改造,最终在中西文学共同规律方面有所发现的一种研究方法。阐发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有耐于西方文艺阐释学的现代转向,而中国学者运用阐发研究方法又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特殊境遇这一历史背景有关。阐发研究实践包括:(1)用某种理论模式阐释相关的文学作品,在现代的文学经验中再造和重构某些作品的意义;(2)运用一种理论模式去反复阐释另一种理论体系中的诸概念范畴和批评技巧;(3)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思维方法来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阐发研究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中西理论的双向移植阐发,以及特别注重文化模式的运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7.
西方作家笔下的上海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东方都市.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关于中国的一般知识,也是一种话语权力结构,构成了西方帝国殖民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通过那种虚幻的中国叙事,有意识维护着西方殖民帝国的认知网络,任何一种危害帝国安全的因素,都被想象夸大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叙事之中,形成坚固的防火墙,阻挡来自异域的危及帝国认知网络安全的"病毒".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典型地展现出西方关于东方中国的神秘而恐怖的心理状态,而这一形象的多元化传播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心态下关于中国的认知网络的运行轨迹.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文化语境中,这道"防火墙"成了阻碍东西方跨文化交往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